如果把地球上所有的192种猿猴类的皮毛展开排列,人这种灵长目动物的奇异是一目了然的。不仅手臂太短腿太长,而且除了头顶、腋下和腿间等少许几丛毛发之外,其余皮肤都裸露在外。其他191种灵长目,没有一种与人类的情况接近。
不仅如此,在现存所有的陆生哺乳动物中,很少有动物能放弃毛皮而适宜生存的。对于所有在地表生活的哺乳动物而言,除了犀牛和大象这样的巨兽,裸猿——人——是唯一没有体毛遮蔽的哺乳动物。这是他在视觉上与其他陆生哺乳动物最明显的特征。毋庸置疑,在裸猿的进化史中,一定发生了奇特的变化。
气候是造就变化的主要因素。大约1500万年前,因为气候变化而造成森林规模锐减,猿类始祖要么坚守树枝、要么冒险下地生活。最终黑猩猩、大猩猩、长臂猿的始祖选择了留在树林里,代价是数量不断减少;而裸猿的祖先选择了推出森林投身原野,最终这一次冒险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下地的前途可能性无非两种:要么比原有的食肉动物更会猎杀动物,要么比原来的食草动物更会采集植物——而裸猿在这两方面都成功了。在下地的千万年里,裸猿的尾巴消失、变爬行为直立行走、双手解放出来以握持工具、大脑容量也急剧上升。最终正是复杂的大脑使裸猿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使其在50万年间从钻木取火到制造飞出太阳系的飞行器。
但进化出复杂的大脑,需要裸猿的身体随之作出深刻的改变,这一改变就是幼态持续(Neoteny),即婴幼期的某些特征保存下来一直持续到成年期。
在灵长类中,智力较高的黑猩猩幼仔,其大脑发育在出生后的12个月内就全部完成了。而人类婴儿出生时脑容量只有成人的23%,人脑的完全发育一直要到23岁才划上句号。也就是说,在开始进入青春期之后,人类的大脑都还要持续发育十年左右。
而人并没有猫科动物那样敏锐的嗅觉听觉、尖牙利爪和闪电一击的奔跑速度,他们更多依靠大脑指挥手臂作出复杂的动作以获得食物。而大脑发育需要时间,人类的幼儿无法独立完成复杂的肢体动作自行觅食,所以人类父母必须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来抚育幼儿直至成年。
而成年后的差别就在于:黑猩猩喜欢戏耍、探索和富于创造性的猩生阶段很快就结束了,而人类的这些特征会一直持续到成年期以后。他有足够长的时间去模仿和学习先辈的经验、也有充分的智力在先辈的基础上学习再提高。正是这样不间断的累积,累积出了今天的人类文明。
在现存的灵长目动物中,人类的这种进化路径独一无二,但类似的进化在其他科动物中并非罕见,例如大熊猫就是一种在进化中被彻底转变了的动物,同样独特得无与伦比。 下地后历经千万年的进化改变了人类的群居结构、配偶关系、繁殖养育方式,也催生了语言和文字。
跟猫科这样的大型食肉动物不同,猿类尤其是下地后的猿类,会比虎豹花费多得多的时间用于捕食,虎豹两次捕食的时间间隔可以久至数天。猿类在下地觅食的过程中,对身体降温的需要超过了保温的需要。需要保温时可以为身体添加遮蔽物,但需要在不停追逐小型猎物过程中降温时,毛皮却成了多余的累赘。自然选择的压力需要人类的始祖具备更加容易降温的身体机制,于是浓密的毛发最终变成了薄薄一层汗毛。当下地觅食与活动时间远超过猫科动物和其他灵长类动物时,毛发退位就成为了必然。
于是地球上就出现了这种直立行走、猎杀动物、工具精良、幼态持续、大脑发达、赤身露体的裸猿。他的祖先是多毛的灵长类动物,他在进化中去除了多余的毛发,他即将征服这个世界的其他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