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
重庆·大剧院中剧院
Future x City 「未来城市构想」
罗立平、马寅、李翔宁、杨丁亮
4位国内顶尖城市设计师、营造者
悉数亮相
深度解锁未来城市密码
麓湖生态城总设计师,成都万华投资集团总裁罗立平先生,真诚分享了从2005-2019,15年「屡败屡战」的理想之旅。
从“山”到“湖”,这是一个人和一群人一路追溯理想的旅途故事。一个“理想主义”的城市构想,在落地过程中究竟遭遇怎样的“现实主义”?什么才是“创新精神”的最佳注释?时间究竟会给予理想者怎样的奖励?
下面跟随“罗三最”的演讲,一起走进麓湖的前世今生和7个未完成的“乌托邦”。
很多人把麓湖叫做“一个慢生长的动物”,今天回头一看,距离麓湖开始设想已经过去了将近15年。
其实在这条时间线上谱写命运乐章的,并不只有麓湖,还有其它好几个我们曾经投入过理想与热情的规划项目,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理想主义者15年来持续追求、屡败屡战的故事。
这段交织着成功与失败的历程,如同在交响乐章中演绎的两个主题,构成了我今天想为大家带来的两条故事主线——麓湖的前世今生和7个未完成的“乌托邦”。
0 1.
梦的缘起:徐徐展开的新城蓝图
2005-2007
麓湖项目其实缘起于2005年的下半年。与美国著名的规划设计公司Johnson & fain合作,对周边区域差不多100平方公里的土地进行了深度研判。结论是成都的都市化进程远未结束,受都江堰灌区与龙泉山脉的影响,成都平原的都市带发展必然南北展开,并且成都的发展重点必将持续向南。而我们所研究的区域,有机遇依托独特的浅丘地形,成为成都向南发展的生态型卫星新城。麓湖的蓝图由此徐徐展开。
麓山是从2001年就开始打造的国际社区项目。它的成功实际建立在大众对大都市城郊化发展的重要预判上——那就是随着私家车的普及,一个“车轮上的城市“的时代即将到来。2001年的时候,成都的发展还止步于三环,麓山所在的区域是一片贫瘠的浅丘农地,麓山就在这样的远郊,开始了一个国际水准的城郊化住区的规划与建设。
麓山做的第一块广告牌叫“起步即与世界同步”,表达了力图将国外住区的先进理念与经典风格原汁原味带回中国的愿景。麓山用非常地道的南加州风格征服了当时的成都,而它也首次将高尔夫社区的规划理念引入中国,并因此成为了国内高端城郊住区的典范。即使在曾经欧陆、美式风格泛滥地产界的时代,麓山仍然是没有被超越的经典。
第二篇章
高歌猛进:全面展开的乌托邦构想
2008-2011
2009年11月,麓湖项目正式奠基,一个世界级水城的乌托邦梦想开始成为现实。
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的重要事项,基本奠定了麓湖之后的格局:
首先,寻找到了一批为麓湖奠定现代建筑和创意空间以及景观形态的优秀设计师。
大家可能无法想象,虽然拥有麓山的成功经验,可我们对于麓湖建筑师的甄选,是从零开始的。这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就义无反顾地决定放弃麓山的美式经典风格,而用现代建筑的多元化形态,塑造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新城。这意味着我们在麓山时期积累的设计资源几乎要全部放弃重来。
我首先决定将遴选范围集中在洛杉矶,因为洛杉矶是与美国纽约齐名的现代建筑师集中地,而且我们对此地也很熟悉便于未来集中管理。然后,我就在网上对洛杉矶的现代建筑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研究,搜集了数十家设计公司。之后飞到洛杉矶,与我们住在洛杉矶的好朋友--麓湖景观规划设计师,黄飞先生一起,去进行建筑师扫街之旅。
2007年,我和黄先生花了一周的时间,在洛杉矶拜访了近三十家设计事务所。这段经历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很魔幻。我们既见过为好莱坞明星做定制设计的时尚建筑师——给我们签名时会用金笔书写花体,派头十足;我们也追踪到在车库创业,怀抱理想主义情怀,专为平民做设计的穷困设计师夫妇。这一轮拜访所找到的设计师中,有的直到现在仍然在与我们合作,成了无需合同就可以开始干活的老朋友。
另一件重要的大事,就是我们找到了麓湖水系的有效治理方法。麓湖实际上是在原生浅丘地貌上,引水灌溉成为湖系的。水质的净化与维系是水城成功的关键。从2007年开始,我们访遍世界寻找水治理的资源和方式:化学治理、流动水系、湿地系统……但这些方法都不符合麓湖的设想。
几经曲折,我们找到中科院南京湖泊研究所的刘正文教授,他是国内湖泊治理的权威专家。当时他正在惠州西湖做水质修复实验。我们专程拜访,了解了他独特的治水方式——简单讲就是通过水草、鱼虾贝类的科学培育,建立起动态平衡的水生态系统,达到湖水的自净能力。
他还告诉我们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道理,我们追求的“活水”并不等同于流动的水,而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鲜活清澈的水。
我们认定这会是适合麓湖的方式,开始了与南京中科以及刘正文教授的合作。但这其实是一次历险,因为当时惠州西湖正在进行治理实验的范围仅仅不到麓湖规划水面的5%,而且麓湖需要做的,是从一片陆地开始的零起点的“构建”。
今天,我们当然可以骄傲地说,麓湖的水生态系统已经成功构建。它现在是国内单体面积最大的,由陆地生态系统转变为清水型生态系统的人工湖,并且获得了三项国家专利。而后期的维护成本也是非常可控的。麓湖的创新实践已经为成都乃至更多城市的生态湖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在这段时间内,我们还选定了麓湖最重要的门户建筑——艺展中心的设计师。
在我们的理想中,艺展中心代表了我们面向城市的姿态。它不应该是张扬的,而更应该是生态性的,是尊重场地地貌以及在地文化和历史的谦虚建筑。
基于这些预设,我们选择了美国建筑师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安托·普雷多克,当时Antoine已经72岁。这是他设计的加拿大人权博物馆,是印在加币上的建筑。
这个乌托邦一般的设想,尽管挑战重重,一开始的进展却看似异常顺利。其间,我还花了一年的时间,从珠海华发挖来了他们经验丰富的副总经理来万华担任副总裁,负责项目的实施落地。华发是中国第一家实行全精装开发、崇尚精细化管理的优秀公司。
2009-2011年间,由于各种机缘,我们还尝试了各具特色、脑洞大开的多个大型项目的规划研究。可以说那段时间才是我们对于城市的未来,展开乌托邦式的构想的阶段。
在这段最为蓬勃旺盛的尝试期中,我们做了6个完全不同的规划项目,涵盖的内容包括:大型旅游度假区、超级城市综合体、文旅产业小镇、康养复合地产、超大型滨海湾区…。
西昌邛海:湿地治理与度假新城
成都金融城:超级城市综合体
泸州二郎:酒庄特色小镇
海南万宁:麓海天堂度假旅游区
三亚崖城:麓滨康养产业小镇
陵水黎安:海南先行试验区
第三篇章
悬崖疗伤:生死一线的四年
2012-2015
刚才,我讲述了万华的另一条多项目探索的发展历程,在追求麓湖梦想的同时,万华就像一个不停歇的理想主义者,还在不断尝试更加多样、各具特色的开发形态。与麓湖发展的主旋律相比,这好像交响乐的第二旋律与主题。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些项目都未能如期待的那样顺利落地。这其中有各自的原因和不可抗力因素。但大部分项目的命运都交织在2012年麓湖所遭受的重大危机上。
好在命运之神还给我们留了最后一丝机会,2013年4月,麓湖的第一个高层产品澜语溪岸在最紧要的关头获得了预售许可证。
成交比率中,老业主、员工、合作伙伴及老带新的比例占到了90%,这些从麓山开始就一路追随我们的麓客,很多都是在明明知道我们深陷危机的情况下,依然愿意为我们背书,帮助我们稳住了阵脚。我真的是对这批麓粉们充满感激,他们可能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对我们的信任挽救了麓湖的未来。
麓湖转机的出现并非完全来自于幸运之神的眷顾,有两个与我们的策略紧密相关的因素帮了大忙:
一是产品力的强大保障,澜语溪岸作为麓湖的第一个高层组团,它的设计在当时是非常具备吸引力的,创新产品的差异性帮助了我们。
第二,则是我们从麓山延续下来的PUD开发模式,让我们在一开始就拥有了非常复合的产品线与面对危机时更加灵活的出牌策略。在这之后的几个月中,我们又连续推出了琉璃溪岸、云树两个极具竞争力的高层产品,在大获市场欢迎的同时,房价还逆势而上。
而这三年间最大的问题,莫过于麓湖的规划。
2012年,随着天府新区规划的落定和天府大道的全线拉直,艺展中心不得不暂时停工。
但艺展中心和它的标志性灯塔也是我们永不妥协,一定要拼死保存的地标。它是麓湖未来仍然充满希望的象征。
直至2014年7月底,艺展中心的保留改建方案才得到批准。经过8个月的抢工,2015年春天,艺展中心正式对外开放。
今天,它成为了麓湖的标志和门户,短短4年多,就接待了超过300万的访客,举办了超过500场的各类活动。2017年,A4美术馆也迁址麓湖,艺展中心开始履行起麓湖文化综合体的角色。
2018年,Antoine在时隔8年之后,再访麓湖,这也是艺展受挫后他第一次回到自己的作品前。
2012-2016,我们的麓湖理想遭遇了太多的挑战。资金,舆论、规划、团队、项目落地……我们像推巨石的西西弗斯,一次次面对着穷尽努力之后,巨石再度落下的过程,在最痛苦的时刻,不能说从未有过动摇。但我始终在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时间是你的朋友还是敌人?”——如果时间站在你这边,它会帮助你克服困难。幸运的是,时间,一直是我们最忠实的朋友。
第四篇章
“神盘麓湖”:15年的成就与新的征程
2016-2019
2016至今,麓湖项目逐步恢复预定的节奏,我们也开始重新进行异地项目的拓展。
我们最新住宅组团的一次交付率已经接近100%;我们的设计已经实现全项目、全专业BIM 化,像黑鈺岛这样的全异形高难度项目也执行得非常顺利,可以提前半年完成建设计划;我们的成本控制水平已可以保证绝大多数项目能够省下5%的工程不可预见费。麓湖今年的销售目标不出意外的话将会超过80亿,甚至有可能冲击百亿大关,而之前我们的销售额长期绯徊在20-30亿左右。
回过头看,麓湖的成功与以下几个正确的战略选择紧密相关:
新城的发展
必须与城市的整体发展方向保持一致
麓湖项目是一次满怀信心的豪赌,它的成败与否不仅关系着对城市发展模式的预判,还与城市的发展方向密切相关。而这个预判在2010年天府新区规划正式落定的那一刻被完全验证。可以说,麓山麓湖所形成的万亩级高端城市片区,不仅定义了麓之山湖板块,更引领了天府新区的发展方向。
准确的时机预判,规模化土地的获得
赢取发展的先机
麓湖项目凭借先进的规划理念和远见,在当时仍处于价值洼地的城市远郊,获取了规模化的土地,为我们之后的战略发展赢得了先机。
新城发展必须建立生态优先的发展逻辑
区别于老城那种满铺式的发展,我们认为新城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优先的规划逻辑上。我们首先确定哪些是应该保留的生态肌理与地貌,并在其上构建起成体系的湖系和公园,然后再考虑开发用地的合理使用。麓湖的成功也极大地影响了天府新区的开发建设,兴隆湖、中央公园、麓溪智谷…等生态优先的开发模式,成就了天府新区的蓬勃发展,奠定了肇始于麓湖兴盛于天府新区的“公园城市”理念。
改变以住宅为核心的发展模式
强调城市功能的全面,建立以智慧型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创智产业的集群
新城发展必须改变以住宅为核心的开发模式,MIX新城需要从一开始就强调城市功能的完整性,并努力达到居住与工作人口的平衡。而生活宜居性恰好是这类人群的刚需,美而精的产品又成为了这类人群的筛选器。
理想主义精神
构建面向富裕时代的一生之城
我们希望构建的是面向富裕时代的一生之城。我们做的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富人区,更要为那些具有高潜力、高创造力的人打造他们可以寄托生活与工作理想的一生之城。我们希望建设一个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生态型社会与城市。对理想与美好的追求是我们倡导的“麓客“精神,也正是麓粉们对我们理想的认同与支持成为我们一路前行的动力和源泉。
创新基因
敢于提出超越时代的全新构想
我们从麓山时代就开始建立起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因此敢于提出超越时代的宏大构想并为之不懈追求。十几年前,我们在国际视野下提出的一系列先进理念,都已成为当下最炙手可热的概念。我们放弃复制麓山的成功,继续从理念到产品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保持了在行业内的先行者地位,成就了麓湖的神盘名声。
工匠精神
追求极致,必须直面落地困难和细节的挑战
追求极致,必须直面落地的困难与细节的挑战。创新的成功需要工匠精神保驾护航。如果创新文化好比是眺望远方的双眼,那么工匠精神则是日夜兼程的步伐。而磨难又往往是必须经历的修行,坚韧不拔、不断学习、试错迭代则是我们能够经受考验的关键。
当我们再次回顾2005-2019,这15年跌宕起伏的时间轴,才是麓湖与万华理想主义的实情。我们很容易以为麓山、麓湖的成功是一场理想的高歌猛进,可实际上更像是一个屡败屡战的修行与磨难。
而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好几个未曾实现的“麓湖”——我们曾有过很多理想,带给我们希望与喜悦,然后是破碎与失落,但我们每次都会全力投赴、重新再来。某种意义上,这些“未成形的麓湖”才是理想主义的实情,才是理想之路的真实见证。
还有两件很有意思的事,可以与大家分享。
第一件是前面说过的未完成项目与新项目的进展:
在麓湖重启征程的同时,二郎酒镇的建设也全面恢复, 目前郎酒酒庄已初具雏形,每年接待的访客超过3万人,成为郎酒重返百亿销售规模的重要支撑。
与海南农垦合作的麓海与麓滨项目,我们一直没有放弃努力,两个项目都已经通过总规和控规、纳入多规合一的范围, 获得了宝贵的准生证。在漫长的等待之后,我们最近已经启动了起步区项目的用地手续办理和建筑规划设计。
而我们在重庆的项目可能有不少的听众也有所耳闻,2017年我们受邀为悦来规划了一个智慧新城的项目,其中有个很有趣的内容,就是保留江北化工厂的旧厂区,将其改造成为文化艺术聚集区。虽然这个规划还一直在等待法定控规的批准。但因为对此规划的介入,使得我们有机会在去年与两江新区的下属开发公司,开始了与该区域紧临地块的合作开发, 这个目前命名为“浔麓湾”的项目将会在明年上半年面世。
第二件事是,随着团队的成长,我开始慢慢地将时间用在一些大家可能想不到的事情上。从去年开始,我将很大一部分精力从开发体系中抽出来,放在了麓湖社群建设与社区共治的开拓实践上。对于寄托着“一生之城”理想的麓湖,超前的规划、美好的产品、全面的配套都只是其硬件基础。而决定一座城市长久魅力和内在活力的,其实是人。麓客才是我们经营的核心。
这个过程同样充满了挑战和惊喜,社区活化、社会动员,甚至比创建城市更有难度。我也在尝试从一个设计师、产品经理的思维开始向社会学思维转型。我想这会是我职业生涯的新历程,也将是麓湖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