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15年12月12日,是袁世凯人生中的大日子。一大早,他就向中华民国全体人民宣布:明年改元洪宪元年,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开国皇帝就是中华民国大总统——他自己。
袁世凯只是想不到:他宣布称帝的这一天,离他的死期剩下不到一年。而他万万更想不到的是,他死后,中华民国变成了个什么样子。
从1913年10月正式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以来,袁世凯的日子并不好过。南京的孙中山革命党跟他政见不和、处处与他为难;自己麾下的北洋系军阀人人怀有异心,只不过目前自己尚压制得住;国际英美法日俄诸强虎视眈眈,都想从他这里分一杯羹;更不用说一堆虽然天天嚷着民主共和、脑子里却只有皇帝的大众。
袁世凯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也知道把皇帝的称号往自己头上扔,未必是什么好事情。三国时孙权给曹操奴颜婢膝地上请愿书推他当皇帝,曹操笑眯眯地评论道:这小子真是爱我,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烧烤呢。在称帝之前,袁世凯已经运作修改了法律,把大总统的任期定为十年,且连选连任无限制;总统继任者由现任总统推荐,被推荐者也无限制——本着内举不避亲的优秀传统,总统当然可以推荐自己的儿子。
也就是说,此时袁世凯已经处于权力的巅峰,集权制、终身制、世袭制实际上都有了,把总统换成皇帝不过多此一举,不仅容易遭人诟病而且是开历史的倒车。这么简单的道理,如果袁世凯想不到,他就不是在中国政坛上摸爬滚打数十年的一代枭雄了。
但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称帝,因为他觉得:这是加强权力唯一的途径。
2
当时的中华民国——亚洲的第一个共和国——表面看起来好像进入了共和政体的先进时代,总统内阁议会该有的统统都有了,实际上三年前还是全民留辫子、异族统治的帝制国家。摇身一变就能从专制走向共和、以后进赶超先进,那相当于唐僧上午从长安出发、下午就从天竺把经取回来吃晚饭了。
袁世凯当总统还不到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英美德法俄在欧洲杀得兴起,无暇顾及中国这块任人欺负的肥肉,日本就举起了刀叉。
然后书上就告诉你:袁世凯一向勾结日本,出卖国家利益,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二十一条》,终于被钉在遗臭万年的耻辱柱上去陪着秦桧——如果历史课这样教,那上课的老师多半是赵本山。实际上,袁世凯一直是日本最讨厌的人。
1884年,25岁的袁世凯已经是清廷驻朝鲜的“通商大臣”,协助朝鲜训练军队。此时朝鲜国内有两股政治势力,激进的一派发动政变试图推翻另一派,而驻朝鲜的日军趁机行动意欲劫持朝鲜王室,把持朝鲜政权。袁世凯当机立断,率领部下击退了日本军,他本人成为主宰朝鲜生杀大权的第一人,而日本则将他恨之入骨。
袁世凯在朝鲜显露的才干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回国后袁世凯仕途一路腾飞。中日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在天津小站以德军为蓝本开始训练新式部队。40岁时袁世凯作为山东巡抚已是一方封疆大吏,而在1901年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成为疆臣之首。他废除科举、兴办学校、发展实业、督办新军,既是为自己,也是为国家。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京张铁路就是袁世凯筹办的,没有袁世凯,就没有后来的詹天佑。就连如今的春节放假,都是袁世凯1913年正式确定的。
武昌起义后,被清廷排挤赋闲在家的袁世凯,其实是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的。 但南方独立各省,齐齐要求共和。在这等情势之下,袁世凯逼宫清廷,终于使清廷接受优待条件而同意溥仪退位,由袁世凯组织临时政府。
仅此一项政权的和平交接,就不知避免了多少生灵涂炭、人头落地。
但日本难以容忍一个强大的中国出现的可能性。借一战之机,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五号共二十一个条款,即统称的《二十一条》,逼迫袁世凯政府承认日本取代德国在华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满洲及蒙古的权益。从1915年2月开始,袁世凯开始与日本人谈判。此时的民国内忧外患,实在没有奋起一战——而且获胜——的半点可能。
经过谈判,日本不得已收回了侵占中国主权最不利的第五号条款。对于袁世凯而言,谈判虽然避免了最坏的开战结果,但确是受胁迫的弱国之举,因此将回应日方最后通牒的5月9日定为国耻日,史称五九国耻。而日本却并没有因此而兴高采烈,而是气急败坏,认为已到嘴边的鸭子又飞了。
3
袁世凯知道:目前不能与日本一战。他希望“埋头十年,与日本抬头相见”。
他自己心里清楚:要使中国摆脱孱弱、走向富强,就必须要劲往一处使。在共和政体不过一张皮的情况下,要把一盘散沙、精于内斗的国人凝聚起来,他唯一了解和擅长的途径,就是专制权力。
袁世凯不是道德圣人,对权力的渴望既是一个政客天然的嗜好,也是务实主义者的迫切需要。他问手下人:如果我从总统改作皇帝、把共和政体改为君主立宪政体,是不是会更有效地集中权力、令行禁止?
有人说不行,有人说行。不管袁世凯是怎么想的,到底是被帝王的尊号冲昏了头脑、还是确实觉得称帝对于中国目前而言更适合,他最后都选择了说行的一方意见。
但没有想到:皇帝并不是那么好当的。宣布称帝后不到半个月,蔡锷就在云南宣布独立,举行护国运动。北洋系的冯国璋也四处找人发密电联络各省实权派人物,就迅速取消帝制、惩办祸首、停战议和等达成一致。而日本更是在此时大拆袁世凯的台,在国际上联合五国促其退位,在背后暗中支持蔡锷等人的反袁运动,在东三省更是惹是生非,让袁不得安宁。
内外交困一片楚歌,袁世凯不得不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君主立宪制,中华帝国随之流产。他的秘书对他说,称帝这件事你是被小人蒙蔽了。
袁世凯回答:我历事时多,读书时少,咎由自取,不必怨人。
他说到做到,并没有把责任归咎给杨度这些劝进派。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病逝世。公开的原因当然是“忧惧交困”,但坊间一直也有传言:他是慢性中毒而死。
他死前在书房中留下十四个字: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
大敌是去了,但共和却看不见。袁世凯一死,留下的权力真空无人能填补,再也没有一个强人,能够外拒列强、内镇地方。袁世凯身后,留下一个军阀混战、武夫当国的乱局。皖系、直系、奉系、桂系……各省手握枪杆的督军们,率领部下从一地杀到另一地。每到一地,就将苛捐杂税强加到百姓头上。一盘散沙、四分五裂,又哪里有空来励精图治、自强求存?
于是中华民国刚刚凝聚起的一点新气象,又随着袁世凯一死,悄悄退场了。即将登场的,是十二年军阀混战、武夫当国、在积贫积弱的路上越走越远的局面。袁世凯死后二十年,天朝终于混乱羸弱到让日本下定决心来一口吞并,终于有了七七事变和南京大屠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