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粑呀冻粑,叶儿耙呀叶儿耙,黄粑呀黄粑,猪儿粑呀猪儿粑

2017-12-17 14:26:56

冬天的早晨,真的是冻粑、叶儿耙、白糕......爱好者的狂欢,早上吃一口,把五脏六腑,都熨烫得舒舒展展。

从眉山称了一斤丹棱冻粑,冻在冰箱里,晚上居然馋得睡不着觉:加水,放在蒸锅上,揭开盖子,烫得左手换右手,然后拨开玉米叶子......就这样在脑子里,先预想一下,带着满心的期待睡去。

冻粑在大多数人心里(比如我),真心比马卡龙好吃太多!

眉山、乐山、峨眉一带,到了冬天,冻粑就开始泛滥,乐山最出名的就是“阙纪”,但是要说真的的冻粑还是丹棱的好吃。

丹棱县当地产籼米,浸泡、磨浆、利用冬季的气温进行低温发酵、加猪油、红糖芝麻等,用玉米叶一裹、上蒸笼蒸。

当冻粑在蒸汽的作用下,充满均匀的气孔,趁热入口,有一种“热”蛋糕一样的绵软细腻。

黑米的、红糖的、芝麻的、玉米的、紫薯的.....好的冻粑咬几口,能看到粑里裹着几粒猪油渣儿。

小时候,家里有电炉子,就把冻粑卡在电炉子铁网上,烤得微焦,那口感赛神仙。

重庆荣昌的猪油泡粑口感和丹棱冻粑类似,但加了鸡蛋,而且并不裹玉米叶子。

米浆倒在一张已经蒸得发黄的纱布上,稍蒸一会儿,熟练的老板儿就毫不怕烫的,拿筷子挑出来,淡黄色的泡粑,松泡发亮,吃起来香甜软糯,比白糕的气孔小,更软糯细腻。

小小的糕点里面可以尝出炼乳般的浓郁,在外地的荣昌人都对这个心心念得不得了。 ​

而且价格极便宜,5个才1块钱,很多人都在一蒸笼一蒸笼的买。

口感能跟猪油泡粑抗衡的要数泸州白糕。

开了近百年的“三义园”白糕店,小小的白糕有个高级的名字“桂花猪油提糖白糕”,大米、白糖、桂花糖、猪油为原料,用提糖方法制作。

这个白糕有多好吃?作为外地人,有次下午路过,买了几个准备当第二天的早饭,下午在路上饿了,忍不住吃了一个, 接着一袋子10个就没了.....没了......

虽然白糕已冷,但是毫不粘牙。

白糕的最高境界就是吃完口中不反酸,泸州白糕就是这样,每一口都微甜的米香,一次吃上十个没有压力,吃一次惦记一整年。 ​

泸州白糕旁边的红桥猪儿粑也是泸州的老字号,跟犍为的叶儿耙,宜宾的鸭儿粑属于同一类。

泸州人骂人爱说:你个猪儿粑。

猪儿粑确实笨笨的软踏踏的,糯米皮子非常薄,筷子一撑就破,馅儿是猪肉和葱,吃不惯的人觉得粘牙,特别是烫的时候粘在上颚“巴到烫”爱吃的人天天都想吃。

不懂行的人要夹起一个完整的猪儿粑不容易。

地道老泸州的吃法,是先打一杯开水,夹取猪儿粑的时候,筷子蘸水,再小心从底部将猪儿粑用铲的方式夹起。

总之最多只两个就容易打闷,但是我见过有泸州老太婆自己点一笼。

相比猪儿粑,犍为的叶儿粑更顺吞,不粘口、不粘牙、不粘粑叶。

过年犍为人要做两件事:杀猪和做粑!犍为县里的清溪王五孃叶儿粑开了十几年,没有阙记出名,但是比阙记好吃。

但是叶儿粑最好吃的还是怀远的。

怀远叶儿粑,叶子用橘子叶,糯米微黄,馅儿是肉末加芽菜,皮子是真的糯,合着肥腻咸香的肉馅在嘴里产生复合的口感。

怀远的唐记很有心计,叶儿粑有肥瘦和纯瘦肉两种,瘦肉叶儿粑真的是销魂,正中又怕腻又想吃的人下怀,肉馅儿松散但是粑底有油汤。

上面说的都是肉馅儿,还有个红糖做黄粑也好吃,泸州、宜宾都有,宜宾也叫竹叶粑。

泸州黄粑个儿小,更适合蒸细糯甜润,宜宾黄粑个儿大更适合炸和烤。

宜宾人传统做法,像高县遍地都是竹子,包裹黄粑根本不用粽叶而是楠竹笋壳叶。

去竹林中捡一些笋壳把黄粑包成一块儿板砖样,要吃的时候切片蒸或者油炸。

最极品的吃法是切薄片,然后裹蛋液油炸,外酥内糯。宜宾烧烤店个个都有烤黄粑,切薄烤到两面焦脆,然后蘸料吃,极香。

还有一种质朴的粑粑——桐子叶粑粑现在已经不常见了。

鲜嫩的桐子叶裹了现磨的玉米浆,上锅蒸,玉米有粗糙而朴素的口感,搭配叶子有点苦苦的叶子清香,窜到鼻子里,不羡仙。

冬天的早晨,是粑粑爱好者的狂欢。

土豆儿
土豆儿
表态
  • 个喜欢

  • 个香蕉皮

消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