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沫若25岁的时候在生儿子,61岁的时候还在生儿子。
1912年,20岁的郭沫若在成都读书,家里捎信说已经给他订了一门亲事,让他寒假回家把婚结了。女方长得美,是天足,又正在读书。
满怀憧憬和想象的郭沫若兴冲冲赶回家,结果天地拜完盖头一揭,一盆冷水从头淋到脚。新娘张琼华是小脚、不识字,更远远没有郭沫若想得美。
这场婚姻郭沫若后来回忆简直就是“受难记”,只是终究“自行破坏了童贞”,婚后第五天他就回了成都,把张琼华丢在家里照顾父母。
27年后,郭沫若回到老家,给张琼华鞠了一个躬。四个月之后郭父去世,郭沫若回来办丧事,两人见了最后一面。又过了23年,张琼华去北京找郭沫若,郭推说国事繁忙避而不见,直到老死。
郭沫若说不能离婚,一是父母不接受二是张琼华也受不了。于是张琼华就从22岁开始在郭家守活寡,给郭母郭父养老送终,再看着郭沫若开追悼会,直到90岁时去世。无儿无女,六十八年。
2
1914年,郭沫若去了日本留学,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两年后,他认识了日本护士佐藤富子。两人恋爱并且同居,郭沫若给她取了一个中文名:安娜。
但郭沫若和安娜并没有正式结婚。安娜的父亲是一位牧师,基督教的家庭背景让他很反感婚前同居。1917年,第一个孩子郭和夫出世后,安娜甚至与家里断绝了关系。郭沫若经济拮据,富子为使丈夫学业有成,独自承担全部家务,洗衣做饭,养儿育女,忙里忙外。
在郭和夫的童年回忆里,因为经济紧张他们常常搬家,红薯经常就是全家的午饭。有一个月,甚至连午饭都省了。
1926年郭沫若回到广州任教,此时北伐战争即将开始。郭沫若很快在同侪的引荐下做到了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二年八一南昌起义,郭沫若已经被推举为起义的革委会委员和七人主席团成员。据1988年版的北京文艺《郭沫若传》记载:在奔波之中,不甘寂寞的郭沫若与情人彭漪兰(安琳)一度春风。1928年,郭沫若再次赴日,做学术研究积累声望,将来好做文化界的领袖。
1930年,郭沫若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开创了中国的唯物史观派,在后来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金科玉律。此时他和安娜已有三子一女。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郭沫若不辞而别离开日本,丢下安娜和五个子女,音讯全无。早在离开日本三年前,他就在东京结交了晚清重臣岑春煊的外孙女、大公报记者于立忱。两人关系亲密,引起了安娜的极度不安。
1937年,于立忱回国后不不久自缢身亡,留下“如此国家,如此社会,如此自身,无能为力矣”的绝命书。死因一直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来自于与她关系密切的女作家谢冰莹,她自杀是因为郭沫若:
“三年前,他拼命追求我,说他和安娜根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爱。他说自从爱上了我之后,他下决心要摆脱安娜,正式提出离婚,然后和我结婚,可是自从我受骗怀孕之后,他的态度突然改变,对我冷淡,吞吞吐吐敷衍我。肚子里的孩子已经三个多月了,他要我把孩子拿掉。这时我才大觉大悟,才知道他原来是寡廉鲜耻的,人格扫地的大骗子。我恨透了他。大姐,我实在无脸面见人了,我要自杀。我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国家,对不起朋友,我一切都完了。”
于立忱去世后,郭沫若又结交了于立忱的胞妹、比他小24岁的于立群。1938年,于立群和郭沫若在武汉同居。第二年,周恩来在重庆为郭沫若和于立群补办了婚礼。据说当时郭沫若就听到了这样的告诫:“希望这是你的最后一次婚礼了!”
婚后,郭沫若和于立群生了五个孩子。还没等到生第六个,安娜从日本来找他了。
3
1937年郭沫若离开日本的时候,幼子郭志鸿才6岁。之后十年,郭沫若似乎从没给孤儿寡母寄一封信、汇一文钱。安娜和五个孩子饥寒交迫,还被日本宪兵皮鞭吊打,境况遭遇苦不堪言。
1947年,《改造日报》的记者陆立之在东京安娜住处看到:家徒四壁、几无一物,全家仅靠一点山芋充饥。见到中国的记者到来,安娜涕泪交流:“他不应该是这样。自从他走掉之后,我们,我和孩子们都为他担惊受怕,他却音信全无,把这个家全忘了。如果说是战争阻隔,信息不通,这也是借口胡说,这里还是不断的有中国人的消息,我就读到过他回去后写的一篇文章叫做《在轰炸中来去》,说自己光荣的见到了蒋介石……”
1948年,安娜终于带着孩子到香港找到郭沫若,知道郭已另有家庭后,被劝离开。1949年之后,安娜几次去北京找郭沫若商议离婚后的权责事宜,郭都避而不见。后来还是总理亲自出面,欢迎她和五个孩子都来中国。于是安娜从此就和长子郭和夫一起生活在大连。
郭和夫后来曾任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副所长,不知算不算荣任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的父亲的照顾,也是全国人大代表。郭沫若的次子郭博1954年才回国,住在上海,任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的总工程师。三子郭复生在北京中国科学院动物所任研究员。五子郭志鸿后来是中国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客座教授。四女郭淑瑀在燕京大学学习后,又在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毕业,定居天津。她的女儿后来留学日本,改名藤田梨那,在日本高校里教中国文学。
郭沫若与于立群的第一个孩子郭汉英从清华毕业后,也进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理论物理;长女郭庶英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正是自己的老爸;次女郭平英毕业于人大;四子郭建英在清华读本科在北大读硕士,现在住在美国。
这两家儿女之间,彼此不相往来。郭沫若的十一个子女中,除女儿郭平英任北京郭沫若故居纪念馆副馆长,勉强算沾点文史的边儿外,无人继承父业。他们——尤其是安娜的子女——对郭沫若既不亲近,也不敬重,更无感情。二儿子郭博曾对媒体这样评价父亲:“对于家庭,郭沫若是个罪人。”
4
其实郭沫若并不是没有儿子遗传下他的文采的。他和于立群的次子郭世英,从小就博闻强识聪明过人,颇似其父。
但他对其父后期的文字和行为相当不以为然,他曾指着父亲的背影对同学说:“装饰这个社会最大的文化屏风。”1963年,郭世英因为组建讨论小组质疑文艺批评的单一标准,被定为“反动学生”而下放劳教,后来被提前解除转到中国农业大学学习。
1968年4月,郭世英因为与女友通电话时说了英语,被农大的造反派诬为“通敌卖国”,强行扣押严刑拷打。几天后遍体鳞伤的郭世英坠楼而亡,落地时双手被反绑,不能确定是自杀还是他杀。
郭世英被造反派绑架时,于立群曾恳求郭沫若向总理求助,但一整晚坐在总理身边的郭沫若始终没有开口。儿子死后面对于立群的指责,郭沫若长久地沉默,最后才说:“我也是为了祖国好啊。”
不知道地下的郭世英知道“祖国好”,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在他死前一年,他的弟弟郭民英就已经在海军部队里突然自杀,死因无人知晓。
老年丧子,郭沫若要是不伤心,那是不可能的。只是儿子死归死,诗还是要做下去。但岁月不饶人,郭沫若的计划已经跟不上变化了。1976年5月,他刚刚为十周年赋诗,“十载春风化雨,喜见山花烂漫”,还不到半年就要急转直下改成批判,“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
对于老迈的郭沫若而言,局势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他见证了太多同辈文人的起落沉浮,最怕有朝一日自己也被一脚踢下去。他的才情和锐气早已不见。
1978年6月,郭沫若病逝于北京,骨灰撒到了山西大寨的田地里。夫人于立群在1979年2月终于得知了郭沫若的一些往事。2月25日,于立群在家中身亡,据传跟姐姐一样是自缢。
郭沫若如今的评价可谓两极分化,学院研究者仍然非常推崇他在新诗奠基上的成就、甲骨文考古研究上的贡献、戏剧和书法创作上的高度,这是他会被人长久提及的一极:无人能否认,郭沫若是文思斐然的才子、聪明绝顶的人物。
另一极,也是人人都会长久记得的一极:郭沫若的后代,没有谁会以自己先父的真实历史为荣——无论是对子女、对家庭,还是对他人。
本文所有史料来自:龚济民,方仁念著《郭沫若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谢冰莹著《于立忱之死》;赵朕、王一心著《文化人的人情脉络》,团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