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48年,在普林斯顿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是一所中国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它超过了日本的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是整个亚洲共同仰望的高等学府。
它在上世纪40年代建设了中国最早的原子能研究基地,拥有全国三分之一的“部聘教授”,教师中90%有海外留学经历。老师里有徐悲鸿、顾毓琇,学生里有今天的长者。
作为民国时期中国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中央大学的地位在北大和清华之上。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回忆录中写道:“国立中央大学是第一所现代国立高等大学,在当时也自然是最好的大学”。
建成这所中国乃至亚洲最好的大学,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往历史深究,国立中央大学可以遥遥追溯到东吴设立的学校,而现代前身是1902年由张之洞、刘坤一等人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办了两年后改名成两江优级师范学堂,过了几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就停了。
又过了四年,在原址开学,名字换成了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十年后南京高师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然后又经过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等数次更迭,终于在1928年才正式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
2
安稳办学还不到十年,抗战全面爆发,国立大学被迫要迁往重庆和成都。能带走的,学校全部千方百计地带走。农学院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禽畜品种,统统随众西迁。最终1900多箱图书仪器、3架用于教学的飞机、24具用于解剖教学的遗体,都和动物一样完整地搬到了重庆沙坪坝。
据说,后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感慨道:“抗战中,两个大学有两个鸡犬不留——南开大学鸡犬不留,是被日本人的飞机投弹全炸死了;而中央大学鸡犬不留,却全部都搬到重庆了。”
虽然此时的西南联大赫赫有名,但此时的办学经费,中央大学是西南联大的三倍之多。但有钱归有钱,却没有用在不该用的地方。中央大学提出学校行政“应以教授为第一”,“避免学校机关变成行政机关”,日常工作紧紧围绕和服务教学、科研工作。为了能多买一本书、多订一份期刊、多购一份试剂,中央大学裁减行政人员数量,将行政办公经费压缩了1/3。
要建设一流的大学,必须要有一流的学者教授。1943年,蒋介石邀请三位中文系知名教授共进年夜饭。换了一般人,一定会觉得荣耀加身,但三名教授却很为难。因为有人觉得蒋介石没什么学术资历却还挂名校长,这顿饭吃得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不把蒋介石的饭局当作赏赐而发生争执,这一真实事件前两年被改编成了风靡一时的话剧《蒋公的面子》。
不吃饭也就罢了,写文章总可以吧?1946年,因为抗战胜利声望如日中天的蒋介石六十大寿,朝野上下一片歌功颂德之声。此时有司找到中央大学中文系的胡小石,请他为蒋介石写一篇祝寿文。
结果胡小石一口回绝,说他只会为死人写祭文、不会为活人写寿文。连蒋介石六十大寿的面子也不给,中央大学不媚权贵的文人风骨可见一斑。
就连中央大学的大礼堂因为设施先进,当局要用来举行政治会议,校方都敢果断拒绝。
3
一流的大学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一般大学是严进宽出,中央大学是严进严出。
中央大学是有名的铁门槛,入学考试要考三天考八门科目。有一年全国考生总数的2/3都把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来填报,而录取名单更要在《申报》等三大报连续公示3天。据说中央大学在存世的22年里,仅仅特招过一人,就是国父孙中山的外孙。
考上不容易,毕业也不容易。想要拿到毕业证,先要经过校内考核,然后还有毕业会考,还会专门聘请外校专家组成委员会进行考试。
学习内容跟现在一比,难度非同一般。无论对什么专业的学生,都实行通识教育。中文、外语和体育是必修课,在校生一般都要求学二外,文学院的学生更要求掌握三门外语。还有中途淘汰制:1939年中央大学600名新生,留级和被退学的就占到了1/3,全部课程及格的只有170人。
虽然要求严格,但中央大学对于奖学金是从不吝惜的。14%的奖学金获得比例,让许多成绩优异但家境贫困的学子没有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4
1946年9月,中央大学拥有7个学院、37个系、6个专修科、26个研究所,是当时国立大学系科设置之最。
当中央大学终于成为亚洲最好的大学时,等待着它的命运却是终结。1949年8月,它被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10月,“国立”两字被去掉。
1952年开始的院系调整中,由于照搬苏联模式,南京大学被肢解为19块高校,保留下来的只有文理两个学院和一个名字。这19所高校后来有5所成为985高校,12所是211高校。
南京大学至少还保住了一块牌子,而培养出顾维钧、宋子文、林语堂、邹韬奋、荣毅仁、张爱玲、周有光……的圣约翰大学,在院系调整中直接被取缔了,跟它同样下场的还有震旦大学等所有的私立大学。
当时一些与工业化建设不直接关联的人文学科,就算已经是一流学科,也往往会被连根拔掉。比如南京大学的社会学家孙本文,去了地理系搞经济地理;金陵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柯象峰,到外文系当了普通教师;清华大学的社会学系教授史国衡则完全离开了讲台,去做了后勤人员。
而当时中国的人文学科已经发育得相当不错,比当时中国理工科学者在世界上的地位要高得多。像社会学系被砍掉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苏联来的顾问不认可。
跟南京大学一样命运的,还有原来的国立厦门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四川大学……个个伤筋动骨。只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到了上世纪末,随着时代的又一次变化,中国的高校们又纷纷改弦易辙、老调重弹起来。
像四川大学先后把成都科技大学和华西医科大学揽入怀中,成立了新的四川大学;浙江大学把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与己合并;武汉大学也是吸纳了三四所当地高校……一股兼并之风又吹遍了神州大地。而且大家为了彰显自己的资格老,又纷纷把原来拆掉的校门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