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大师李可染:你们说走就走的旅行,都是我年轻时玩剩的

2018-08-10 20:28:19

1939年的春天,为了躲避战火,李可染西迁至重庆。他是江苏徐州人,学了近20年画,第一次来到山高路险的四川。

那时候的中国,大半的知识分子和文艺青年都在四川,和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一样,李可染在这里的日子过得清贫而忙碌,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来作画,四处写生创作,足迹遍及青城山、峨眉山、万县等,也为抗战作爱国宣传画,以及不时躲避突如其来的炮火。李可染和齐白石等人

因为战争,李可染在四川一待就是7年,也是在这里,他与林风眠的师生之情得以提升和延续,与徐悲鸿相识,和老舍成为至交,他参观了张大千先生的敦煌展,与傅抱石相见于金刚坡。在他的作品里常见四川的山川地貌,还有他著名的画牛,也是从四川开始的。

1.

刚到重庆时,李可染住在歌乐山麓的金刚坡,他的老师林风眠也住在附近。

22岁的时候,因为林风眠校长的慧眼识才,李可染被西湖国立艺术院破格录取为首届油画研究生,从此走上了职业作画的一生,师徒俩也因此结缘。

在金刚坡,林先生住在一间破旧房子,条件十分简陋,李可染经常会带点便饭去看完老师,每次去都看到他在画画,从未间断,每日画几十张,画完的画,堆在身后,直摞到屋顶。很多年后,他教育自己的孩子苦学,就给他们讲述自己老师辛勤作画的故事。

李可染的居住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他跟人合住,房子靠近一间牛棚,夜不成眠,总是听见水牛吃草和喘气的声音。牛的阴影挥之不去,他干脆开始细心地观察起这头水牛来,并开始将牛画进水墨画里。时间一久,这头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牛,竟让他悟出鞠躬尽瘁的道理来。

后来李可染的画作被徐悲鸿偶然看到,大为欣赏,尤其是他的“牛”画,李可染画的牛,或静伏水中,睡眼惺忪,或慢条斯理,与牧童相伴而归。牛和人姿态各异,画面灵动,周围的四季景致也被衬托得生动有趣,亦庄亦谐。

徐悲鸿托人带信,想用自己的画换李可染的一张画。

那时候的徐悲鸿,已经是美术界的领袖级人物,受到前辈的提携,让李可染感动之余,却又百感交集,于是报以更加勤奋的钻研。他一边用水墨画牛,一边用水彩画金刚坡周围的风景,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似乎越发刻苦了起来。

1944年冬,李可染在重庆举办画展。徐悲鸿为他写了序言,当时家住北碚的老舍特意写了篇评论,评论说:“在穷苦中,偶尔能看到几幅好画,精神为之一振,比吃了一盘白斩鸡更有滋味!幸福的很,这一次入城就赶上了可染兄的画展。”

李可染画了一辈子的牛,他晚年时把自己的画室称为“师牛堂”。而他的牛,在后人整理的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中,与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黄胄的驴,并称为水墨四绝。

2.

李可染第二次入川,是在上世纪50年代。

战争结束后,他被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做教授,专教中国画。在画画和教画期间,他意识到传统山水画的单一,萌生了变革的念头。他准备去大自然中进行中国画改革的探索,于是计划了一场说走就走的长途写生旅行,他说这是“可贵者胆”、“所要者魂”。

1954年,李可染向当时绘画系主任张仃请假,说自己要出去写生,张仃很感兴趣,询问后干脆加入了通行的队伍,刚刚从海外归来的罗铭听说此事,也主动要求同去,于是最终三位艺术家一同出行。

那时候大家生活都不宽裕,三个人拿不出旅费,时任《新观察》主编沈浮得知消息后,赞助了100元,只约好让三人回来后把作品发表几张在自己的杂志上,这个钱,就不用还了。李可染、张仃和罗铭三人,带着自创的画夹、白布大阳伞和马扎,就这样从北海公园开始,一路行至江南,一去就是好一段时间。行踪遍历祖国名山大川,行程十数万里。

画到后来,张仃先回来了,罗铭也离开了,李可染又独自去黄山,而后一路溯长江、过三峡、攀峨嵋,跋山涉水,历尽艰辛。1956年,李可染又回到了四川。他本来有不少美术界的朋友,但为了集中精力,避免应酬,入川后也尽量不惊动朋友们。他始终以步代车,沿途作画,江上之行,则露宿在木船甲板上,山路之行,就挤进小客栈,很是艰苦。

这次四川之行收获不少,他从对景写生转入对景创作,《响雪》《嘉定大佛》《杜甫草堂》等是他对景落墨,完美再现祖国大好河山的部分佳作。也是在这一年,中央美院恢复了50年代初期取消的山水、人物、花鸟三个中国画系。

从这以后,直到82岁病逝于心脏病,李可染再也没回过四川。

李可染晚年十分怀念这两段在四川的日子,前一段促成了他的“牛”,后一段促使他的风格自成一派,山水创作在六十年代进入高峰,作品气象变得沉雄博大,韵致幽深。他的儿子、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庚先生,后来感慨自己的父亲,说其艺术生涯“无论如何是与四川分不开的,是他艺术思想成熟走向高潮的最重要的环节。”

3.

2018年8月,时隔60年,李可染再次入蜀,以另外一种方式。

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联合李可染画院主办的“梦回蜀山——李可染中国画精品展”在武侯祠美术馆正式展出,这也是李可染的书画作品,首次在蜀地总结呈现。

58件作品,包括水墨原作30幅,珂罗版水墨作品8幅及铅笔写生小品20幅,囊括山水、人物、牛三大创作主题。展览精选李可染不同创作时期的佳作,勾勒出其艺术生涯的大体轮廓,并清晰地梳理了他在蜀中的艺术活动,是近距离了解李可染艺术的绝佳时机。

《忽闻蟋蟀鸣》画秋季牧牛,以赭石点染秋藤飘忽绚烂,蜿蜒曲折的枝干万般游走,将秋风起时木叶摇动的意境刻画得淋漓尽致。牧童嬉戏于密藤之下,两头牛儿则静伏水中,睡眼惺忪,似要被秋风惊起,与远处的牧童动静结合,相映成趣,让人感觉仿佛置身于柳荫水边、坡岸林间。

《松荫放牧图》则是冬日牧牛场景。墨色苍润相济,气韵醇厚。松干松叶出之以金石笔法,如铁画银勾;松下牧童则神采奕奕,天真可爱,与慢条斯理的牛儿相伴归牧。盘旋有致的青松与怡然自得的牧归形成对比呼应,画面亦庄亦谐,相得益彰。

展品中,还有一副李可染晚年的书法作品《实者慧》,笔力沉雄古拙,金石味十足。“实者慧”的意思,李可染曾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我写了‘实者慧’三个字,意思是老老实实的人、诚实治学的人,才能有智慧。做学问一定要踏踏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诚如他的那句名言:持正者胜,容邪者怠;天下学问,唯知谦虚、走正路而强毅力者得之。

李可染的“李家山水”最为人所知,但他的人物画大都是不可多得之精品。本次展出了李可染的两幅人物作品,《唐人诗意》和《采菊东篱下》。《唐人诗意》以刘禹锡诗句画唐人仕女。女子新妆初成,然而庭院紧锁,满目愁生,只得蜻蜓独立鬓头。作品省略了衣褶的线条,以高度简练的笔法概括出人物的心理以及春光深锁的诗意,甚至采用了近于漫画式的表现手法,显示出李可染对传统题材独特的理解力。

开幕式当天,李可染之子,李可染画院执行院长李庚,还向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捐赠了他本人创作的设色水墨画《唐人诗意杜甫诵武侯祠》。在开幕式上,李庚在致辞中提到了父亲李可染在四川的艺术活动,和对武侯祠、杜甫草堂、青城山、峨眉山等文化地标的情有独钟,尤其提到了李可染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就是诸葛亮。

历史、艺术和大师,以这样的方式在成都的地界上发生奇妙的碰撞。

正如他曾经的理想,李可染晚年的时候请人治印“东方既白”,是借用苏东坡之句表达对东方艺术之深切希望。他曾在一次艺术节上发言:“我想通过艺术节连续不断地把我们各种艺术发展起来,使东方的艺术明珠在世界上发出灿烂光芒。”

展览名称:梦回蜀山—李可染中国画精品展
展览地点:成都武侯祠美术馆(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西区荐馨殿)
展览时间:2018年8月9日-9月2日 10:00-17:00
温馨提示: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西区(原南郊公园)为公共参观区域,无需购票,展览也向公众免费开放。

历史、艺术和大师。

讲啦
讲啦
表态
  • 个喜欢

  • 个香蕉皮

消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