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成都人与老成都人的“爱恨情仇” 终将走向何方?

2018-06-20 11:28:52


特约作者:李扯火,莫斯科联邦总统国民行政与经济学院留学生,成都土著、城市发展与文化爱好者。

▲作者:李扯火

“ 天府新区没文化 ”

“ 五城区才是真正的老成都 ”

“ 天府新区才能代表成都的未来 ”

“ 成都老城区太旧了 ”

“ 哎呀,简阳都出城咯得嘛 ”

“ 最早一批在南门买房的 尽是些外地的 ”

……

以上句式是否耳熟能详

我问了10个朋友,有9个人回答是

当然

还有一个人说他在老城区和天府新区各有两套房子

不会在乎这些话题。

而这些言论的背后,是本世纪以来,新成都人与老成都人之间的 “ 微妙关系 ” 。

互 怼 了 N 年 的

“ 三 环 人 ” 与 “ 天 府 人 ”

成都,是一座拥有3000年+历史的超级都市。“ 成都 ” 这个名字3000年以来从未更改。如此般 “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 的魄力,似乎已决定了成都这座城市绝非泛泛之辈。

然而,近十年中,随着高新区、天府新区、龙泉新天府等名字的出现, “ 成都 ” 这个名字的地理上的概念似乎有了一些变化与争端。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随着各种成都新区的出现,成都扩大,GDP增加,人口剧增,城市越来越现代化、国际化。高新区南区、东区、简阳也好,天府新区也罢,我们把他们统称为 “ 新成都 ” 吧,与之对应的是以锦江、武侯、青羊、金牛、成华为首的 “ 老成都 ” 。

与很多大都市一样,城市大了,矛盾也来了。相传在十多年前,新成都人和老成都人从微博、微信群,再到各大城建论坛,互怼的场面相当可观,只能用老艺术家宋丹丹的经典语录来形容:

随便截取微博上一张老成都人的吐槽,大家自行get:

一方面,这源于老成都恐慌感。我有一个朋友曾经说过,他从没有见过一个大城市,具备如此鲜明的本土文化烙印,也从未见过一个城市,本土休闲气质与新城市发展趋势能碰撞出如此之大的火花。至于成都这种休闲、与世无争的气质缘何根深蒂固可谓众说纷纭。

▲(打麻将的成都人)

不过笔者认为,纵观中华文明5000年的时间轴足迹,是有一些端倪。

成都,也就是巴蜀这片文明,似乎总是 “ 独善其身 ” ,当古中华 “ 其他文明 ” 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巴蜀这片宝地由于易守难攻的奇特盆地地形,处于一直未被发现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你们打你们仗,我打我的麻将。任凭中原战火纷飞,成都总是一副隔岸观火,岁月静好的模样。

▲(商朝时期的巴蜀:嗯,哥老官些打哈,我打我的麻将)


▲(周朝时期的巴蜀:嗯,哥老官些继续打哈,我再喝杯茶)

直到春秋时期,巴蜀文明才算是与其他文明有了比较深层次的广泛交往。可见,几千年与世无争的成都,面对新的现代文化冲击,似乎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感。

从现在来看,老成都每一个重要的企业、配套搬到新天府新区一次,老成都人的心里就会 “ 哦嚯 ” 一哈。五城区人民潜意识里的 “ 城市主人公 ” 意识受到了动摇,而新成都和新成都人则是这种动摇的源泉。

如今的成都人对新成都人,展现得都是包容的态度,这得益于成都自古以来就是移民城市,无论清朝的湖广填四川,还是新中国的三线建设。

然而,仍然有一小部分老成都人,注意是一小部分,自然在某种程度上,便把新成都人看成 “ 潜在威胁 ” 。

随着去年开始的成都外来人才落户政策带来的  —— 些就业压力和房价上涨等蝴蝶效应,似乎让老成都更加确信了这种“潜在威胁 ” 角色,“ 不要来了,把房价整得飞高”,“ 现在出门都找不到几个成都口音 ” ,“ 吃个火锅都变贵了,还要排那么久的队 ” 等言论,看上去是抱怨,实则是恐惧,因为这帮 “ 外来人 ” 比休闲的老成都更勤奋,更卖命。

另一方面,来源于新老成都的文化差异。

老成都有老成都的恐慌,新成都也有新成都的心病 —— 文化上有差异

外地人来蓉落户首选是天府新区,也注定了这里的本土气息不那么浓烈,而是像深圳、纽约一样,是全新的区域。新成都人为这座千年大都会带来了GDP的猛增,带来了世界500强公司,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他们的 “ 带来 ” 足够顺利,饮食、生活态度的融入也不算艰难,可是 “ 文化融入 ” 的就不是那么顺利了。

这种 “ 难融入 ” 体现在与成都人吃饭时听不懂成都话而插不上嘴的尴尬;在理解不了李伯清幽默的无奈;分不清楚成都火锅和重庆火锅的惊讶。本质上,就是新成都人短时间内没有完全融入本土文化的问题。

是的,成都已经足够包容与开放,甚至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包容,最不排外的城市之一。但是很可惜,城市新的居住者想完全把身心都融入本土文化,还需要时间,否则就会形成专属 “ 新成都人 ” 专属的文化体系。

我们简单来总结下老成都人与新成都人在消费观,生活习惯,婚姻价值观等方面的区别。

总结的有点夸张,但具体就是表达那么一个意思。如有缺漏,欢迎帅哥美女们补充。

老 成 都 和 新 成 都

其 实 是 双 赢 的 关 系

有一个很有趣的意思是:成都与新成都绝非“零和博弈关系”,而是双赢。

成都目前打得最成功的一张商业牌是什么? —— 太古里、IFS商圈。有别于其他超级大都市,成都是一座典型的商业消费驱动型城市。

同时,成都的商业购物氛围也一直为坊间津津乐道。其中 “ 百年春熙 ” 更是名震天下。但在过去的几年里,春熙路硬件设施老旧、品牌档次低下等问题逐渐显现了出来。而此时一些新的商业购物综合体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2014—2015年,IFS、太古里横空出世,以巴蜀川西民居风格为灵魂的太古里,以及有着典型现代化摩天楼气息的IFS,一时间成为了全成都的话题中心,这对一高一矮、一新一古的超级 “ CP ” 成了成都最响亮的商业名片。

融合了 “ 川西坝子 “ 、” 熊猫 ” 等元素的太古里、IFS商圈,就是成都形象最好的代言,这背后,也体现了新老文化的融合。

▲(IFS、太古里的横空出世)

再比如,泸州老窖前段时间推出了一款香水,一经问世便火爆脱销。前几天泸州老窖又携新的文化产品组合再度敲开市场大门。这次老窖依旧大胆跨界时尚圈,推出了最新的时尚礼盒——百调·Heart Panda熊猫小酒限量套装。一下子又刷爆朋友圈,立马引来了各大公众号和自媒体的争相报道。这个产品背后,体现的还是新老文化的融合。

▲(一经推出,便卖脱销了的泸州老窖香水)

▲(泸州老窖百调·Heart Panda熊猫小酒限量套装)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太古里的IFS会是什么样,也很难想象墨守成规只会卖酒的泸州老窖会怎么样。没有外来文化与人才的融入和加持,传统文化很难焕发生机。

太古里和泸州老窖等无数例子告诉我们,产品也好,城市也罢,不管在哪个领域,死守旧理念要不得,抛弃自身底蕴盲目拥抱全新体系更要不得,更重要是相辅相成,相互融合,老成都和新成都博弈的背后也引出了一个深思,“ 抛开短视与偏见谈新老成都人的融合与城市居民文化创新 ” 。

抛 开 短 视 与 偏 见谈 新 老 成 都 人 的 融 合 与 城 市 居 民 文 化 创 新

新老成都人的融合,本质上是新老文化的融合。不客气的讲,老成都人嘲笑新成都人没底蕴没文化,其实是一种偏见。而新成都人不屑老成都人的休闲气质与老成都底蕴则是一种短视。

比起其他动物而言,人类最瞩目的一点是具有认识到自己不足的能力,这是人在面对客观事物最终的感官认知。古代中国曾在经济、政治、科学、文化领域曾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华文化自诞生开始就不断接受着社会的改良,从天人合一到程朱理学,都在不断地在发展、演变,因为中华学士们意识到:一段时期内文化的不足,吸取其他文化的智慧,不断丰富儒学,赋予儒学新的时代价值,使其与社会生产关系相适应。

近代中国曾有过一段低迷时期,清政府统治下,我们整个文明都在受到西方新兴工业国的挑战。而中华文化在西学的冲击下,面临着严重信用危机,人文伦理道德崩坏,社会矛盾一触即发。部分人认识到,中华文化的一些内容早已经无法适应本时代的要求,新文化运动后,被从破产边缘拉回来的中华文化,受到人们的重新审视。

中华学士自此失去这个学说的唯一解释权,但中华文化并没有因此而断绝。打开社会的枷锁,开始融合同样优秀的西方新思想,以及留学海归这些 “ 新中国人 ” 。在 “ 新中国人 ” 与新文化的帮助下,摆脱愚昧,跟随着历史的发展,从抗战时期到如今,依旧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实际上,人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加深而不断提高,这个简单的逻辑贯穿我们认识世界的始终,人类之所以能够制造出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城市的新面貌,民族的新自信、世界的新科技,不过如此。我们创造工具受大脑思维影响,大脑运作在 “ 自以为是 ” 到 “ 自认不足 “ 为止的思维循环中,并且不断产出成果。当我们抛去恐惧与自私,即抛去对新人旧人的短视和偏见后,会发现城市居民的进步与城市的发展根本不会因为思想停止而停止发展。

太古里的例子,泸州老窖的例子,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对碰诞生出如今崛起的中国的例子都证明了,一种最好的城市居民文化是具有韧性以及包容性的。

正如成都的城市发展,应该用本时代的都市人成果————比如天府新区,比如高新区,比如世界五百强,比如王者荣耀总部,京东方工厂等新的社会价值或实体观来进行供养。

让 “ 成都人” 适应新的时期文化发展需求,使其不断改变、创新出新时代城市内涵。新老成都人共同创造新的成都。当我们能够抛开短视与偏见,相信成都人具有 “ 优秀城市居民 ” 所具备的韧性与包容力,营造出好的城市社会环境,大胆地让成都实现城市居民文化创新,直面城市文化继承的创新需求,就是在践行最高的 “ 成都式 ” 城市居民自信。以后也就没有了新成都人和老成都人。只有成都人。共勉。

新与旧的哲学辩思。

Flora
Flora
表态
  • 个喜欢

  • 个香蕉皮

消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