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
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这40年
亦是成都这座内陆城市
跨过环山阻挡,突破地理阻碍
渐渐张开臂膀,拥抱世界的40年
万丈高楼,起于垒土
那些无数的成都国际化第一次
在历史的天空中
串联成一颗颗最亮的星
1980年的某个星期四傍晚
成都南郊
谭家店子一个农村大院里
挤满了男女老少
大家探头探脑、聚精会神地盯着
一个仅14寸的黑白电视机
电视里播出的是
中国大陆引进的第一部美国电视剧
《 大西洋底来的人 》
根本没见过美国大片的成都农民
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也由此打开了接触欧美文化的大门
然而
这背后的大时代背景
更值得回味
1978年,中国全面改革开放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仅一年之后,美国人就看中了
成都辐射大西南的腹地优势
便积极筹划设立驻成都领事馆
1985年10月16日,美领馆正式开馆
6个美国人借了锦江宾馆一小间来办公
成都由此开启了领事馆元年
▲成都第一家领事馆揭幕仪式
让成都人没想到的是
自己城市的第一家领事馆
来的是如此之快
分量又如此之重
WTO后
领事馆来蓉更如雨后春笋
以每年2—3家的势头开馆
2015年
成都正式坐上 “ 中国领事馆第三城 ” 宝座
到了今年4月11日
奥地利领事馆开馆
成都领事馆数量直接达到15家
“ 领馆第三城 ” 地位更是无法撼动
▲外国领事馆入驻成都时间表
毋庸置疑的是
这些外国领事馆成为了
成都与世界的关键连接点
政治、经济、文化等国际交流的助推器
值得一提的是
在蓉诸多领事馆中
欧洲最多,亚洲其次
2014年成都建立首个中国欧洲中心
2015年开通 “ 蓉欧+ ” 国际快速铁路
都离不它们的铺垫
▲蓉欧国际快速铁路的覆盖范围
1986年,那个时候
双流国际机场还叫 “ 双流机场 ”
当年9月12日
一个艳阳高照的秋天
一架原西南航空公司的中型飞机升空
它没有按惯例去北京、上海、深圳
而是一路向西
跨过昆仑山脉,飞越青藏高原
最终停靠在了尼泊尔首都 —— 加德满都
这是成都第一架出国航班
实现了 “ 零 ” 的突破
▲原西南航空飞往加德满都的第一架国际航班
国际航线由0到1
标志着
这座不临海的城市
开启了
通过天空
连接世界的野心
1993年,双流机场
正式更名为双流国际机场
再后来,机场又经历了5次大规模升级改造
在成都人的万般努力下
国际航线爆发式增多
2006年,成都第一次直飞欧洲(阿姆斯特丹)
2010年,成都第一次直飞中东(阿布扎比)
2013年,成都第一次直飞大洋洲(墨尔本)
2014年,成都直飞美国本土(旧金山)
2015年,成都第一次直飞非洲(毛里求斯)
“ 中西部唯一通达全球五大洲的城市 ”
这一成就终于达成
2017年年底
成都国际航线达到104条
出入境流量达500万人次
中西部无任何对手
后来
因为国际业务太繁忙
以至于双流机场开始无法承载
2016年5月27日
位于简阳的天府国际机场开建
让成都成为中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
90年代末,21世纪初
成都的商业格局是这样的:
九龙,泰华、新中兴代表低端卖场
春熙路步行街、王府井百货占据中端卖场
仁和春天、尖东名店领衔高端卖场
但没有一家
真正与世界接轨的商业综合体
2002年
新加坡开发商仁恒置地
以 “ 西部大开发 ” 的名义
在成都设立子公司
耗时多年修建仁恒置地广场
2010年9月正式开业
当时的仁恒
有NBBJ公司设计的外立面
LV的西南首店
全球同步时尚橱窗
针对500强的写字楼
以及定位 “ 外籍旅居 ” 的辉盛阁公寓
满满的海归气质
让项目被评为
“ 成都商业国际化的源代码 ”
▲仁恒置地广场
后来
新加坡人意想不到的是
仁恒置地广场还没有站稳脚根
成都商业国际化就突然爆发
同年圣诞节
刘嘉玲、余文乐、薛凯琪等香港明星
衣着华丽,出现在九眼桥旁
出席大陆首家兰桂坊
—— 成都兰桂坊开业仪式
主持人用港式普通话大喊
"你没有听错!
成都兰桂坊
系香港兰桂坊的18倍大
成都一定会更加international呐"。
2014年
仁恒置地2公里外的红星路
香港房企九龙仓
拿下当时的天价地王
修建了大名鼎鼎的IFS(国际金融中心)
第二年,太古里再来锦上添花
也刚好是2010年后
城南强势崛起
陆续出现环球中心、in99等大型商业
及洲际、希尔顿、费尔蒙、华尔道夫等国际酒店
后来,成都官方更是提出了
“ 打造国际购物天堂 ” 的目标
没错
成都商业国际化是来得晚了些
但势头比谁都猛
2013年6月6日
一场全球性质的超级大会
在成都举行
—— 全球财富论坛
这不止在成都,在西部也是首次
英国前首相、诺贝尔经济学家
正大、家乐福、通用、强生、时代华纳CEO
以及600位重量级嘉宾参与此次盛会
财富论坛期间
成都共签约
世界500强企业
及跨国公司投资项目74个
论坛结束后
更有4个国家向成都抛来
设立领事馆的橄榄枝
有了财富论坛这一成功先例
全球性的论坛、会展、活动便成了
成都人的家常便饭
光是去年
耳熟能详的
就有
香奈儿2017/18早春度假系列发布会
2017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
领事馆、国际航线、世界论坛、国际商业/酒店
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数
成都创造了
西部城市的国际化奇迹
但!是!
还仍有一个领域
国际化起步晚、且过程曲折
与北上广相比有 “ 巨大时差 ”
与成都的国际化程度比有 “ 巨大落差 ”
它就是 —— 国际居所与生活方式
事实上
最早一批的 “ 国际公寓 ”
香格里拉公寓、辉盛阁、盛捷江畔
都住了不少外籍高管
但都以商务旅居、短租、长租为主
被称为 “ 酒店快餐式 ” 居住
没有让最纯粹、最深厚的海外方式
在成都落地生根
▲盛捷江畔
再后来
以阿玛尼、银泰中心、费尔蒙为代表的项目涌现
它们对标纽约、伦敦、东京的市中心国际豪宅
发起 “ 本土居住国际化 ” 的革命
确实也展示了
城市地标的建筑高度
现代感极强的玻璃幕墙
海外常见的大会客厅空间
也引入诸多世界名牌卫浴厨电
但遗憾的是
它们大多陷入了
“空间竞赛的怪圈”
“物物堆砌的狂欢”
以及指标攀比的肉搏
所谓 “ 有皮囊而无灵魂 ”
2013年年初,成都多家媒体、机构
共同提出了一个观点:
成都 “ 居住国际化 ”
还停留在物理与概念层面,尚未得到夯实。
虽然
成都 “ 真·国际居所 ” 之路
任重而道远
但总会看见希望!
2013年9月
就在全球财富论坛的3个月后
世界华商大会又在成都举办
资深海归房企 —— 华商地产
响应全球华商的号召
在成都金融城心脏地带
打造中国华商金融中心
若庖丁解牛般,去仔细解读项目
会发现:
它无论是资历、地段、配套、产品、
还是服务、理念、生活方式
都实现了首次真正意义的国际化
▲马来西亚报纸刊位于成都的中国华商金融中心广告
要知道
华商地产已经 “ 出海 ” 近20年
多次荣获
“ 海外最佳不动产开发商 ” 的荣誉
开发足迹曾遍布
开普敦、伦敦、巴黎、东京
迪拜、摩洛哥等国际名城
也就是说
成都历史上第一次迎来了
国际房产领域的博士后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
华商破天荒地邀请了
Cambridge(剑桥)和Gensler(金山)
等40余名外籍工程师
管理项目工地
从源头上保证 “ 与世界接轨 ”
2017年12月23日
推出了更具国际高端居所特性的
华商·交子公馆
其大理石来自地中海,橡木原产地是北美
但华商拒绝炫耀这些
但是更强调
以人为核心的
纯粹的国际生活方式
正统的国际生活场景
▲华商·交子公馆效果图
比如
“ 私人管家、随时待命 ”
是海外富人生活的标配
华商在已有荷兰皇家管理学院基础上
费尽周折满世界地招募外籍私人管家
负责行李托运、餐桌礼仪、衣物管理、行程定制等
全天候、无死角
▲华商公馆私人管家
比如
“ 橱上红酒、围炉而座、圈层社交 ”
是国际主流生活的必须品
所以华商扩大了客厅面积占比
设置了中西厨,规划了能藏纳红酒的空间
电视墙被省略,以定制的壁炉取而代之
▲南非大使致华商家人答谢宴
华商还提出 “ 好人与好人在一起理念 ”
定期举办沙龙、讲座、私宴等交流会
就为了让邻居们统一纯粹、有效连接
▲中国华商金融中心实景图
正如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监
朴世赫(韩国人)所说
“ 开发者应该从居住的舒适度出发
在设计开发中为人们的生活考虑 ”
也正如
Maxxelli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负责人亚当所说
“ 并不在于价格的昂贵
更青睐简约但有品质的风格
老外与中国人,在厨房、电视墙偏好上均有区别 ”
还正如
久居成都的荷兰裔美国人PeterKuppens所说
“ 纽约市中心之所以分为上东区和布鲁克林
因为圈层效应是美国成为富人置业的第一要素 ”
如果说美领馆、西南航空、财富论坛
是成都城市国际化重要节点
那么华商地产则是成都人居国际化的
关键源点
成都真正的
国际化生活方式
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
那么问题再次浮现:
中国华商金融中心/交子公馆的出现
会不会像成都商业中心一样
爆发一轮
居住国际化浪潮?
今天
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越来越明显:
去年,成都正式提出
2035年建成
「 泛欧亚重要影响力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
2050成为「 世界城市 」的目标
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和一带一路的时代大背景下
成都势必将世界拥抱得更紧
无论是交通、商业、经济、文化还是人居
成都国际化之路将越走越宽
如果说
从0到1是划时代的突破
那么从1到100,则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