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逛 | 鸳鸯楼为什么是鸳鸯楼?

2018-01-31 13:05:03

地图上没有它的确切位置,即使走到距它300米的小区,问起“请问鸳鸯楼在哪里?”得到的回答多半也是“不好意思,我不清楚。”

第27期

鸳鸯楼

红瓦寺附近的共和村18号,成排的桦树和红砖楼相间,如果不知道这里以前是工厂职工住宿区的话,会以为到了80年代的苏联。

穿过所有的砖红楼,就能看见鸳鸯楼。

鸳鸯楼为什么是鸳鸯楼?

一说,两栋一模一样的建筑共用两个相对而立的楼梯,所以大家称它为“鸳鸯楼”。

我更喜欢另一种说法,“鸳鸯楼”以前是川大的教职工宿舍,一居的建筑格局,住客多是单身青年,单身的人集中在一起反倒都脱单了。

总之,住客多是成双成对,所以大家称它为“鸳鸯楼”。

从砖红楼走到“鸳鸯楼”,会有从80年代穿越回60年代的幻觉,而置身“鸳鸯楼”里还会空间混乱。

从楼底抬头看到的画面分明是《California Dreaming》唱的:树叶转黄/天空灰蓝/我散着步/在一个冬日里/

每家每户支出去的晾衣杆和两栋逼仄的楼房,又会让人误以为在上海的某个弄堂。

站在二层楼梯口打电话的男人说的四川话、三楼阳台煸海椒的呛鼻味道又明确地告诉你,这儿是成都。

楼层间的木板东搭一块,西搭一块,几乎没有连接不到的地方,小小的走廊一下变得四通八达。

阳台堆放的东西让道路只允许一人侧身走过,以为没有人居住的房间,时不时会走出一个倒淘米水的婆婆。

曾经川大的单身男女、新婚夫妇陆续都搬出了“鸳鸯楼”。

现在的“鸳鸯楼”住客复杂,川大学核物理的博士和他怀孕的妻子、附近拆迁区域等待回迁的婆婆、临时的务工人员、饿了么的送餐员以及夜晚才出摊的“蜀串串”老板都住在这里。

在阳台能听到别家案板切菜的声音,闻到灶台上炒菜的味道,但他们互不相识也鲜有往来。

卖米的龙大爷是为数不多院里住客都觉得面熟的人。二十年来,每天三点,龙大爷用三轮车驮着米先骑进砖红楼溜一圈,这片儿买米的人少,龙大爷不吆喝,卖米全靠缘分。

“鸳鸯楼”才是龙大爷的主要客源区,这里住客流走频繁,没有人想在30坪小居室安定,也就没有人有成桶成袋买米的习惯。

一骑进东边的门他就开始吆喝,生怕西面的住客听不到他来了,他又骑车包着鸳鸯楼转一圈,三轮车进不去的地方,龙大爷于是走到中间庭院再吆喝一遍。

从婆婆爷爷到年轻住客,三五点,在卖米的龙大爷那里买够两三天的米,才是“鸳鸯楼”住客的习惯。

下午6点,从龙大爷骑出共和村18号大门时,砖红楼门口的牌局基本要散场了,而一公里外的九眼桥也开始慢慢热闹起来了。

偏安一隅。

砰砰砰
砰砰砰
表态
  • 个喜欢

  • 个香蕉皮

消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