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拍摄于1914年,广州河南康乐村(今中山大学南校区)岭南学堂校内。照片中的人群分为4个队伍,整齐地在操场上列队。这不是什么军事学校,更不是部队阅兵,只是岭南学堂对全校中小学生进行的一次军训。
他们的着装很讲究,制服颜色、帽子形状各异。低年级的学童可以只穿凉爽的短袖短裤,中年级以上的则要搭配整套的制服,高年级学生最酷,人手配一把长杆步枪。
所以现代学生不喜欢军训也不是没有理由的,光是想想我们清一色的迷彩服+解放鞋,感觉就输了。
总之不管是着装还是武器装备,民国时候的军训可以说是看起来就比现在高级多了。
现代意义上的军训,其实从晚清时候就有了。一向重文轻武的清王朝,在甲午海战后,第一次意识到武力对于教育的重要性。此时的国人多羸弱,瘦小体虚,别说参加战斗了,光是能保持身体健康地读书考功名就很不错了。
加上一些“军国民主义”教育呼声的推动,比如1902年,蔡锷在《新民丛报》发表《军国民篇》提出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同年蒋百里发表《军国民教育》,倡导学校增加军事课程。
清政府于1906年正式把尚武教育列入教育宗旨。于是国内的一些新式学堂开始开办国防课程,定期对学生实行军事训练,这其中就有作为改良先锋的北洋大学堂。(身着便利束脚裤的北洋学堂军训学生。)
然而这样相对自主的军训活动,并没有广泛地坚持多久。随着一战的结束,全球兴起一股反战潮流,为顺应此趋势,高校军训的规定也一度被取消。
民国初期,在个别学校,军训活动虽然也有所持续,但主要是为了学校学生强身健体的需求,19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法》,提倡各学校组织会操、军训,还要举办运动会,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而后来军训得以大规模普及,是源于一场流血事件。1928年5月3日,日本炮轰济南,造成”五三“惨案,举国震怒,尚武教育思想才得以再度成为当时社会思潮的主流。
1929年1月,国民政府教育局颁布《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其中规定"凡大学、高级中学及专门学校、大学预科并其他高等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每年暑假期内,各校学生应受连续三星期之严格训练"。
许多学校还组织了“少年义勇团”或“童子军”,借以培养学生的尚武精神和军事技能,学校军训迅速展开。
那时候的军训可不是像现在的大学生一样,站站军姿,踢踢正步就好。民国时的军训完全是按照培养陆军部队的规格来训练的。学生要编队,实行军事管理,理论课要学急救,实践课还要练排兵布阵。感觉是分分钟能组一支业余军队的节奏。(1933年,岭南大学军训照片。)
军训不合格的人,不允许报考大学,考上大学的人,若是这一学年军训成绩不合格,就得留一年级。挂军训跟挂科一样,更为严格的是,军训挂科连补考的机会都没有。毕业时要是还不及格,不好意思,那就毕不了业啦。
为了能严格有效地组织军训,各学校对军训教官的甄选也把控得相当严格。军训教官由国防部考核,再由教育部加委,最后才能接受大学院聘请。教官至少是陆军学院的正式毕业生,有严格的军人理念、相当的军事教育经验,以及科学的军事训练思维。绝不能是只进部队三两月,学了点动作招式的小步兵。
在这些精挑细选的教官中,最著名的当属后来的“国军战神”孙立人。1928年,孙立人从美国美国维吉尼亚军校留学归国,赴任国民党中央党务学校任中尉军训队长。
孙立人受美国对培养青少年军事技能的影响,十分重视国内学生的军训。由于男女同学的身体素质不同,他将其分成两组安排了两套军训内容。男生强度大一些,女生则较弱。虽然也有女生一开认为男女平等不应该分组训练,要求进行同一套训练内容,但在训练之后也不得不承认,孙教官的安排的确更为科学。
学生很服教官孙立人管,他训练时一丝不苟,军训结束后也与学生相处融洽。后来一位叫华寿崧的学生回忆他在党校军训时的经历说,“他是一位标准军人,一举一动,对我们政大第一期同学有极深的印象。他在操场上不多讲话,毕挺地站在曾大队长身旁,看我们操练,偶然矫正我们的动作,课余同我们一齐打篮球,没有一点官长习气。有一次一位英文老师请假,孙立人来代课讲授英国诗,同学们不禁对他刮目相看。”
完全可以想象同学们的震惊崇拜脸。文武双全,平易近人,专业过关还服众,只想说,要是能遇上孙立人这样的教官,让我每年军训一次我也愿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