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照片,集齐了当年清华最著名的三个“单身狗”

2017-08-29 17:47:49

过完七夕,该直面一下自己的单身狗现实了。今天来聊5毛钱历史上著名“单身狗”的故事。

这张照片拍摄于约1929—1930年间,是清华理学院院长叶企孙与挚友在住宅前的合影。左起依次为:陈岱孙、施嘉炀、金岳霖、萨本栋、萧蘧、叶企孙、萨本铁、周培源。

其中金岳霖(字龙荪)、陈岱孙、叶企孙三人,作为清华大学殿堂级的老师,因为各自领域的学术成就,被并称为“清华三孙”,可以说是中国教育事业的先驱。不过,尽管他们学科不同,学校分工不同,但是却有一个迷之共同点,就是,打光棍。

金岳霖老师不用多说,他的爱情故事早就已经家喻户晓。爱上林徽因,主动放弃以后依然默默陪伴数十载,到过世也没有娶太太。虽然金老师在遇到林徽因以前是有个同居女友秦丽莲,晚年也差一点跟彭德怀的小姨子浦熙修结婚,最后都阴差阳错的没能走下去。倒是跟林徽因、梁思成一家做了一生的挚友,夫妻俩吵架的时候,还会找学哲学出生的金岳霖老师劝架。

不论他到底是因为痴情,还是婚姻观太过超前根本就没打算结婚,不可否认的是,金岳霖老师还是打了一辈子光棍。

陈岱孙老师就比较少人了解了,可能这也跟他的为人低调有关。陈岱孙当年在清华经济学系教书,是男神级别的存在。高大俊朗,风度翩翩,放在现在也是随随便便偶像剧白马王子脸。关键陈老师还颇有生活情趣,打篮球、网球,游泳,打猎,跳舞,尤其桥牌打得精彩”。然而极富魅力的陈岱孙老师,也是一辈子独身生活。

陈岱孙之所以没结婚,据他的朋友和后人透露,是自理能力太强了。抗战爆发的时候,清华南迁路上,很多老师两两住在一个房间,其他人或多或少有点小摩擦。陈岱孙跟文学系主任朱自清同住,俩人感情好到还会写点小诗。这个暖心的天秤座,不但会把自己收拾得很好,还能照顾周围人。所以他大概不需要一个全职太太为他打理家务,做个风流倜傥的黄金单身汉就好。

还有种说法,陈岱孙之所以单身,是因为跟自己的好基友,同样高大帅气的清华物理系老师周培源,爱上了同一个女生,北师大校花王蒂澂。王蒂澂最后嫁给了周培源,求而不得,陈岱孙因此保持了一生未婚的状态。不过陈岱孙老师对这样的说法,直接扔下了两句帅气的回怼:1、没时间,2、没碰到合适的人。

不管怎么样,陈岱孙和周培源关系好倒是真的。两人的友谊持续了近50年,陈岱孙是周家的常客,周家的孩子都管他叫“陈爸”,就像梁思成家的孩子管金岳霖为“金爸”。

有意思的是,这段三角八卦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内容大致都差不多,但跟周培源成为“情敌”的,却换成了清华另一“孙”,清华物理系主任,理学院创办人叶企孙。

作家萨苏在他的《科人往事》中也提到过这段真伪难辨的传闻。萨苏从小在科学院大院里长大,据他说,给他讲起这段往事的是和周先生、叶先生一起工作过的老先生,“在我国今天的物理学家中,可以排在前十位之中,说话一向十分可靠”,而且这位老先生还透露了王蒂澂选周不选叶的原因:一是叶有些口吃,二是和中科院数理化学部帅气第三的周培源相比,叶虽然也英俊,但却不够高大……

说回到叶企孙,现在人们提起他,称他为“培养了大师的大师”,我们都知道的科技界“三钱”(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原子弹之父”王淦昌,“航天之父”赵九章,“光学之父”王大珩……都是他的学生。

清华作为新式学校立校之初,本没有物理系。叶企孙27岁回国清华执教,第一届学物理的4个,第二届2个,第三届只有1个人,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全是他亲自授课。后来又主张建立理学院,为清华先后请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科学教育学者。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可以说开启了国内自然科学教育的先河。

叶企孙终生未娶,唯与学生亲厚。

李政道大二的时候,19岁,是他破格选送其去美国,后来感激道“他决定了我的命运”。华罗庚初中学历,是叶企孙发现他,让他在清华数学系任职,又送他去英国深造,华罗庚说“我一生得他爱护无尽”。

叶企孙有一个学生叫做熊大缜,两人关系很好,曾一度住在一起。叶企孙生病的时候,没有家人照顾,也是熊大缜陪伴在身旁。抗战爆发后第二年,熊大缜决定去冀中抗日。叶企孙因为担心“约有十余天,神思郁郁,心绪茫然,每日只能静坐室中,读些英文小说,自求镇定下来”。他唯一能做的,只是帮着自己的学生在后方搜购一些雷管、炸药等军用物资。那些在电影《地雷战》中由农民土法制成的,曾经炸碎日军机车车头的TNT药性地雷,其实就是来自熊大缜所在的“技术研究社”制造的。

由于太过思念熊大缜,1938年叶企孙还在去香港的游轮上为其作了一首长诗,回顾了二人相识相处的6年。可惜最让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1939年,国共关系恶化,熊大缜被疑是国民党特务,被秘密逮捕,最后含冤而终。而叶先生,后来也因为熊大缜的事被牵连,在文革中被隔离审查,入狱,出狱时已身患重病,最终于1977年1月13日去世。

金岳霖、陈岱孙、叶企孙,这三人的一生,传奇、唏嘘、坚定、令人敬仰,他们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因为各自的学术成就名垂青史。他们一生未娶,不过却并不遗憾,这大概就是大师所能达到的,超凡脱俗的境界。为大师者,就像陈寅恪先生说的“娶妻只生涯中之一事,小之又小者耳。”

大师中的大师。

讲啦
讲啦
表态
  • 个喜欢

  • 个香蕉皮

消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