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直在发胖,胖到早已经撑破了一环、二环、三环,连绕城高速都大有装不下它之势。
成都土著郭特从小就住在一环路边,在她遥远又模糊的记忆中,一环路,就是城市与自然的分界点:出了一环路就是农田,世界的尽头是动物园。
现在,一环路依然就在郭特家门前,穿过一条小街就能到达,她每天依然在这条路上来来回回,但似乎很少为了它停留。
因为它永远在修。
在它的半空中和地底下多了无数条跨线桥和下穿隧道,我们从那些曾经重要过的地标的头上和脚下飞快通过,然后去市中心逛街,去二环外晚饭,回到三环边的家。
一环路明明依然很重要,但似乎已经成为了只是用来“经过”的地方,而曾经关于一环路的记忆,正在消失……
成都人郭特歪着头想了一想,按照官方的说法,一环路,全长19.38公里,用她日常40km/h的时速,不考虑红绿灯,开车绕一圈大概要半个小时;
有朋友徒步走过一环,快的不到4小时,慢的6个小时;
不过最方便的方式是坐公交,27路逆时针,34路顺时针,晃晃悠悠,大概一个多小时可以回到起点。
但要花多久才能把这些关于一环路的记忆找回来呢,她眯着眼睛开始数:
1.从她家门口的一环路出发,向西逆时针绕圈,首先会经过九眼桥——这个即使到今天也还是夜夜笙歌的地方,好像只有这里从来没有从一环的记忆里消失过。
若干年前,她记忆最深刻的是当娇子小学还在九眼桥北桥头时,由于那块地很小,所有小学生都在楼顶做操,每个经过九眼桥的人都能一眼瞥见。不久后小学扩建了操场,后来又直接搬进了宏济路,小朋友在天上做操的景象才再也没有过。
而多年之后,另一件不可描述的事情取代了这段深刻的记忆,也让九眼桥变得全国闻名。每天晚上跑步都会经过事发地点的她表示,能住在这么有名的地方附近,她很骄傲。
2.往西一点点就是红瓦寺,川大小北门不仅是川大人的记忆,也是他们12中人的记忆,在还没有那么多美食营销号鼓吹小北门美食时,这里的小店游摊就已经是他们的食堂。
尤其是从8元/人吃到18元/人的荤豆花,小北门坡上的天鹅蛋和共和路口好吃到哭泣的蛋烘糕。吃完再一群人去学府歌城K个歌,或者花10多块去学府影城看个深夜场,才算过了个完整的周末。
3.隔壁的磨子桥最为繁华热闹,向东有一到夏天就挤满看荷花大爷大妈的川大北门,向南是餐饮扎堆的科华北路,而那时候,几乎全成都的电脑都是从这里的百脑汇和隔壁的A世界数码广场搬回家的。
4.但郭特最常去的还是数码广场隔壁、东华电脑城旁,那一排排卖光碟的小店。钻进熟识的那间店,端个小板凳,在一箱箱海量的盗版碟里拨找自己喜欢的片子,不时还能听到旁边鬼鬼祟祟的小贩对着经过的学生模样男青年小小声地叫卖着:“诶,眼镜儿,要不要生活片?……”
5.旁边的跳伞塔若是倒回去个20年,随时被球迷包围的技院绝对会首当其冲占领父辈的记忆高地。
但郭特说她还小,对球类竞技也不感冒,所以印象最深的是花园影城。虽然谈不上喜欢,但是习惯了它一直都在那,从小到大,16年。加上便宜、有包间和通宵场,不知道承包了多少学生和小情侣的青春时光。
而隔壁卡卡都则承包了不少70、80后的躁动夜晚,2000年前后,不来这里打个卡就不算是会耍的年轻人。
6.跨过衣冠庙,会经过西南民族大学,当年还叫民院,最著名的事件是多年前曾和一街之外的成都体院约架,留下了最火爆的街头打斗传说:一帮足球系和田径系的体院学生,与天不怕地不怕的民院学生混战,不分胜负。
直到一群微胖没脖子的体院学生鱼贯而出,对方立刻落荒而逃。这条街的都知道,公认战斗力爆表的是体院重竞技系,散打、柔道、摔跤、举重。
PS:打架不是好事情,小朋友切勿模仿。
7.高升桥旁的罗马假日广场现在已经有点残破不堪,但却是十多年前中学生心目中的洋盘地,因为那有第一家吃饭还要脱鞋子的韩国料理汉城轩。
准确来说,其实只有一楼需要脱鞋,二楼不用,但是大家都特别想要脱鞋,赖在一楼不走——因为洋气。不过洋气是要付出代价的,运气不好时你不得不就着些许脚臭味进餐,但好在脑袋里面贪图新鲜的气味更浓,总是取得压倒性胜利,所以这间小店红了好久好久。
8.再往西,穿越菊乐路口、大石路口,再垮过百花潭桥,就是青羊宫。
大榜关于青羊宫的记忆停留在小时候跟着外婆来吃斋,一老一小都不用给门票,进门直奔有肉味的假·土豆伪装的·回锅肉,一边吃一边评价“嗯,这个吃起是像肉,那个豆腐做的也像”……
吃的是斋,但心里想的全是肉,后来大概外婆也觉得吃假肉不如吃真肉,去了两次后就再也没带我去过了。
过了省医院,就已经脱离了郭特的日常活动范围,但她却曾为了这里的抚琴、白果林美食,乐此不疲地穿城前往。尤其是抚琴小区,在那些年像是汇集了成都最好吃的烧烤。
第一次在何师烧烤吃到烤五花肉觉得简直惊艳,随后它就收不到风地在全城都落下了分店,第一家资格烤羊肉串到了夏天总是人山人海,抚琴第一烤虽然已经找不回当年的味道了,却依然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0.抚琴小区紧挨着西门车站,郭特说她对这没有什么特别情感,甚至不知道西门车站从哪一年就搬走了。但对家住犀浦的彭主任来说,西门车站在他的童年里可相当重要。
要从犀浦进成都城,必须赶当时仅有的一路车——221路——先到西门车站,那是最古老的大公交,车票只要1元,没有空调,嘎吱作响,异常拥挤。但红光、犀浦以及沿路的人儿们都视它为生命线,乘它踏上西门车站,再从西门车站继续换乘、四散到成都的各个卡卡角角。
11.再向北走不到10分钟,从马家花园开始,几乎所有的记忆都是关于铁路的,因为这里密布铁路部门,曾经一度被称作“铁半城”,一直到过了人民北路才算走过“铁半城”的区域。
12.然后,就进入了荷花池的势力范围。一直说要搬、但一直都没有搬的荷花池,大概再过十年也无法彻底搬完。
已经热闹了30年的市场要搬家,可不是只要把行李打包打包就能轻松迁移的。荷花池从来没有衰落过,直到今天,只要你从一环的北站东一路路口拐进去,走过万达的区域,迎面而来的依然是人声鼎沸、热火朝天。
13.往东就行走,会依次经过依然吼着“自贡自贡”的北门车站,以及曾经和新鸿路、太升路合称“新马泰”的马鞍路……然后,终于来到吃货和科大学子齐聚头的建设路片区。
这里有成都第一间成都华联,也是东门(当年还习惯称为东郊)方向第一个商场体。这个不用“进城”就能逛的商场,自然就成了当年东门老成都周末的必逛项目。
大人在货架间翻来翻去,娃娃在衣服间拱来拱去,要是逛完出来能再去隔壁的建设路里的沙河电影院看上一部“大片”,这个周末就算是洋盘完了。
14.一环的圆圈即将闭合。从东北继续往南走,道路两边是当年最早的那几批小区:猛追湾社区、新鸿社区、菽香里社区……在这之前,哪有什么“小区”的概念,所以,当郭特还在念小学时,只要听说有同学家住在这,都觉得十分洋盘。
15.而在水碾路口,犹记得那是一环路刚落成时,有一座全成都家喻户晓的雕塑叫“工人阶级等于零”,哦不,“建设者”。
这一站一坐两个工人形象的雕塑,站在据说象征着“未来”的圆圈上,表达了设计者对工人阶级的赞扬和美好祝愿。结果他失算了,这座雕像后来竟然以“工人阶级等于零”的绰号永远留在了成都人的记忆中,成了指路的标志性地标。
16.而一旁的成都饭店,则是80、90年代成都最现代的星级宾馆。恒温游泳池、室内高尔夫球道都是从这里开始进入到成都人民的生活中来的。到成都饭店吃上一顿饭,不仅会成为人们的谈资(微信号:tanziapp),还被看成一种身份的象征。
后来,街心花园不再,雕塑被移走,水碾河路口面貌全非……
大榜以前总会从高升桥陪着外婆到衣冠庙附近买菜,头顶茂盛的树枝为我们撑开了一把天然的大伞,即便在夏天里沿着一环南四段慢慢踱步也不曾觉得过分炎热。
从那个时候一直到高架桥落成,仿佛也没过几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外婆家也和大部分老居民一样,从嘈杂的一环老小区搬进三环边安静宽敞的商品房;
· 北门车站前的吆喝声虽不绝,但逐渐被地铁、高铁和动车的声音掩盖;
· 而曾经环绕着一环的高校:川大、民大、体院、川音、电大和科大,都带着学子们的青春荷尔蒙一起外迁到了三环之外,只有其中几所像蜕了茧的蝶,把老校区留在了原地……
—— 一环从重要的“居住区域”变成了一个“路过多余停驻”的空间。
一环很好,一环越来越方便,一环路上的地标,在越来越快的城市交通中懂事地后退到记忆的角落。
好在一环边老小区们依然在顽强地二次生长,慢慢成为了鬼饮食的聚集地。
这些鬼饮食,总会在你想要穿过一环回到二三环的家时,把你一把拦住,拉进其中的某个小巷,让你回到记忆中的老地方,重新停下来,用吃重建属于一环的新记忆。
制图:郭小映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