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的终极无底线残暴方式:一边站一队,他不死你就亡

2017-03-15 18:23:37

刘勃勃在称王之前,首先杀掉了自己的老丈人。

他的父亲刘卫辰是匈奴贵族,后来被北魏给干掉了,刘勃勃跑到后秦避难。古代跟现在没区别,都是一个看脸的社会。后秦国主姚兴看刘勃勃长得又高又帅,就让手下的酋长没羿干收留了他。没羿干对他也是越看越爱,干脆让刘勃勃作了自己的女婿。

但刘勃勃贪暴无情。结婚没几年,他就借狩猎的时机杀掉了老丈人,兼并了他的部下。然后自称大夏天王,自立为国,定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跟着把身份证上的名字改成了“赫连勃勃”,意思是与天相连。

公元413年,赫连勃勃把修筑统万城的重任交给了手下叱干阿利,只有一个要求:结实。而叱干阿利这人也只有一个特点:嗜杀。

为了保证城墙的坚固,叱干阿利命人将熟石灰、黏土掺上糯米汁,然后放到火上蒸熟后,再逐次浇筑为城墙。根据史书记载,用这种方法建筑的城墙极其坚固,坚硬程度堪比石头。

但就算材料不假,人总是有惰性的呀。怎么能保证工匠筑城时,能使出比给自己家修房子还拼命十倍的干劲来呢?叱干阿利为此制定了一个极其残忍的验收合格标准。

他规定城墙建好后,用锥子往墙上扎。凡是能扎进去一寸的,就把修建这段城墙的工匠全部杀死。杀了还不算完,还要把尸体也给筑到城墙里面:你活着没把城墙修结实,死了也别想跑。

这样用人命堆出来的城墙,质量可想而知。统万城完工后,赫连勃勃非常满意,重奖监工叱干阿利:能力强,会办事。

赫连勃勃过了十来年就死了,而这座统万城竟然存留至今——一千六百多年的城墙啊!除了长城,这差不多是能活到今天的唯一古城墙。就算今天去抚摸墙体,都能感觉其质地比水泥和石头都还要坚厚。

看筑城筑得这么有水准,赫连勃勃又把制造兵器的重任丢给了叱干阿利。在兵荒马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谁能打赢谁才能活得更长久,谁的兵器更优良谁才能打赢。

筑城工匠玩命似的干,活下来的机会还是有的。而对于制造弓箭和铠甲的工匠,等待着他们的是前所未有的悲惨命运。

叱干阿利坐在城上,看工匠献上自己的劳动成果。弯弓搭箭一箭射去,要是没能射穿铠甲……

“弓箭就是要用来射死敌人的,连铠甲都穿不透,要来有屁用?来人,拉下去砍了。”

要是弓箭穿透了铠甲……

“铠甲就是要用来抵挡弓箭的,连弓箭都挡不住,要来有屁用?来人,也拉下去砍了。”

叱干阿利对于“自相矛盾”这个问题的回答极其简单粗暴:试试呗,反正不是他死就是你死。

以这种没底线方式造出来的弓箭和铠甲,在战场上确实是一等一的管用。但再坚固的兵器,也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夏国只过了二十五年就被灭了。

虽然如此,在战场上兵器的质量还是至关紧要的。过了几百年后,宋朝跟西夏开战。宋兵的兵器打着打着就断了,这让西夏兵很是吃惊:你们真是来打仗的吗?不是故意来送死、在死前还要逗我开心的吧?

按理说宋朝手工业如此强大,制造工艺应该不是问题啊?为什么一上了战场就娇弱脆细呢?因为三个和尚没水吃。

宋朝生产兵器,一开始是有一级级官员审查的,工匠也要刻名字在上面以便追查,质量体系有保障。可到了宋朝中期以后人浮于事、各级衙门冗员扎堆,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工作三五个人来干。于是就变成了一个和尚有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连兵器检验把关这样的大事也开始敷衍起来。

发现了问题根源就好办。到了王安石那阵,朝廷开始革新监督制度。不是自上而下的逐级监督,而是各部门打通互相监督:造弓箭的盯着造马鞭的,造铠甲的不放过造刀枪的。 不但查出问题之后重重有赏,而且就算你自己有问题,只要你先在对方的鸡蛋里挑出骨头来,自己的问题也可以得到从宽发落!

所以说优秀的制度推动生产力向前。宋朝的兵器改旧貌换新颜,几乎一夜之间就从“造之不精,多脆状”的残次品变成了“戎具精劲”的上等货。而战场上也立竿见影,从被西夏压着打到把西夏按着虐,形势从岌岌可危到一片大好,让大宋君臣上下都笑开了花。

古代的军工产品不用说,而民用产品的质量也是有保证的。

中国自古以来最得意的拳头产品,甚至能以一条路来命名:丝绸之路。明明是水果牙膏暖手宝和纯情土鸡这样什么都卖的贸易通道,偏偏只把丝绸拿来作代言,可想而知这产品的品牌有多硬。丝绸一出国门,对国外产品就是碾压级的优势,老外们疯抢得头破血流。

在赫连勃勃那阵,东罗马帝国的贝鲁特,就是靠把从天朝进口的丝绸拆开成绫纱、然后倒卖到更遥远的西欧这种二道贩子的方式而发展起来的。简单地说,就像我们拥有苹果的专利权,然后有一整条下游加工产业链在眼巴巴地望着我们,等着方便面吃完后剩下的那口汤。

利润这么大的行业,老外不是没有想过山寨。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就曾派人窃取了中国的养蚕技术。只是他还是犯了一个大错误:过于天真。中国丝绸的工艺和标准化生产体系,是你偷几条蚕宝宝就能复制的?

从西周时候开始,对于纺织品就有了长度和宽度的严格要求,不合标准不许上市。到了秦汉,丝绸生产的各项标准逐一细化,变成了不是符合标准才能上市,而是从一开始生产就必须一条一条照着来。

唐朝以后,要求更严苛。官营作坊的工匠,必须经过四年以上的训练才能上岗,相当于取得大学本科学历。丝绸的尺寸到重量,哪一条差一点都不准卖。那时一旦买家投诉:这丝绸的样子跟卖家的宣传不符啊。要是卖家拿不出铁证如山的理由证明买家眼睛有问题,抓起来就是一顿板子打了再说。

到明朝时花样又翻新了,比“7天无理由退换”更进了一步:质量追溯期。所有的纺织工匠都要按照使用的纺车来编号,甚至连主管官员也要跟着编号。一件丝绸产品质量出问题,只要在相关的追溯期内,那是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追,真是一查到底绝不姑息。查出来工匠打板子打到流泪、官员交罚款交到沉默——还要把东西改到合格才算数。

到了明朝中后期,就是教材上讲的资本主义萌芽那一阵,手工作坊大为兴盛。但从国营变民营,丝绸的质量却没有变,还又加上了一条“黑名单”制度:工匠手下只要出一件次品,就要被记录在案,出到三件就要扫地出门,连带雇你的老板都会受行会惩罚:你找的什么人?专门来砸我们这行业牌子的是吧?

有过硬的品质,才有如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的利润。明末东南沿海,外国商船开来只要一见丝绸,就欢天喜地掏出真金白银付账,完全没有讨价还价这环节。有货就不错了!你还想犹豫?等着买的人从岸上一直能排到海里去。

消灭假货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零容忍。虽然历朝历代的方式大相径庭,有残忍行事的,也有按制度来的。任何时代、任何地区都有敷衍的人,敷衍未必就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劣根性。

一个社会若是具备合理见效的制度、具备对于手艺的追求、具备对于专业的尊重,那么假货自然无所遁形。

所以古代没有设立专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部门和保护法,原因好简单:

​没有必要嘛。


 

参考:张嵚《古人怎样打造高品质产品?看看是古人如何打假的》

在此致谢。

零容忍

c70
c70
表态
  • 个喜欢

  • 个香蕉皮

消息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