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榜刚毕业那会儿,误打误撞在东风路北二巷的质监局家属院租了个房子,爬满藤蔓的老小区藏在巷子尽头,楼下有菜市,出门有面馆儿,半夜有烧烤。
那时候路口的“富士大厦”还没拆,但是已变为街坊老姆姆儿八卦的歪会所,“成都饭店”也没拆,虽然是栋空空洞洞的荒楼。
在那住了一年多,祥和里、香香巷、路南社区、路北社区,还有各种卡卡缝缝都变得如数家珍,后来搬走之后都念念不忘那些充满人情味的摊摊儿店店儿,于是有了这条《要死就死在水碾河的N个理由》。
1.从春熙走过来,过了东风大桥都属于水碾河人的地盘,左手边的望平街,右手的均隆街。望平街很长,浓密的榕树下开满了馆子,根基最稳喊得ANG的就是四姐钵钵鸡,夏夜在街边摆个小桌子,来点油汤汤泡过的串串,整几瓶啤酒,摆几句悬龙门阵才是生活。
2.右手边的均隆街很短,但是一堆街坊邻居吃了几十年的老馆子。秦川号的羊肉汤泡起油条粘小米辣,不在水碾河住的人,根本懂不起。
3.水碾河除了市井,它曾是几代成都人口中最“港”的地方,有“无产阶级等于零”的雕塑,有奉献了自己很多次“第一次”的成都饭店:第一次喝可口可乐,第一次吃韩国烧烤“彩轩”,再LOW点的第一次坐电梯,而且经常去坐一晚上都不出来,觉得好洋盘,但经常被yao。虽然最“港”的建筑都拆了,但情感拆不掉。
4.要请客吃饭,在均隆街开了20多年的巴蜀味苑是老街坊最放心的地方,堂子不大,道道菜都百吃不厌,沾水兔细嫩弹牙,粉蒸肉入口化渣,就算搬到了大华阳周末都要来整一盘。
5.望平街和均隆街吃的再多,也不及玉双路、祥和里、天祥街,这三条街才是并称水碾河片区的老字号美食街。玉双路上的三千食,喊了800遍好辣哦,还是要一根一根沾起干海椒儿面往嘴里塞。
6.玉双路中测宿舍对面,只有住在周围的老餮才懂的夜间活动炸酱面。晚上8点以后才出来,凌晨1点收摊,就只有杂酱和鸡杂两种,如果突然一天看不到它出来还要心欠欠。
7.除了吃吃喝喝,水碾河的每一条巷子都有老成都温吞缓慢,任意一条巷子都值得去饭后散步,窄窄的巷子,长长的红砖墙,车少树多。
8.和玉双路平行的祥和里,是一条你没有机会说“随便”的街,住在它旁边就不愁吃,自贡嫩鱼馆、滋味烤鱼、竹子屋都是十几年的老店,周围换了各种铺子,老味道永远不挪地方!
9.那些在夹缝中被你看着壮大的小店,就是你搬无数次家都忘了不老友,比如起十年前在祥和的头上有个只开夏天且利用门卫室买兔头的老鬼兔头,无论老妈兔头名气多大,但老鬼就是属于水碾河的兔头。
10.玉双路、天祥街、祥和里都还不算老,真正的市井滋味在水碾河路北社区、路南社区那些老居民楼之间,在那些弯弯绕绕短小精干的小巷子里藏着各种卤菜摊儿、串串店。
11.成都饭店背后的小区,到现在都拥有着浓厚的90年代生活风貌,里面承载着太多童年的味觉记忆。甜不辣,小时候只吃得起土豆和豆腐皮,好难得才能吃盘香肠哦,长大了终于可以炸一大盘!
12.80年代水碾河的街边有一家地摊摊儿麻辣烫,90年代辗转开在水碾河菜市,如今开在了水碾河路26号它就是刘老大串串香,和甜不辣一样,都是长盛于水碾河二十余载的味道。
13.水碾河的随便一个火锅店,都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火锅店,比如文艺青年们最爱的“青年火锅店”,老板是玩音乐的,小区街边摆两张桌子,就可以边听音乐边High牛油火锅。
14.新的文艺圣地U37,虽然藏在老小区中间,和周围的氛围格格不入,门口一帮嘈杂的买菜的摊贩,但就是这样的混搭才有意思,你可以前脚在门口吃一串儿小时候味道的糖油果子,后脚坐在Loft的文艺咖啡店喝一杯拿铁。
15.除了巷子、老小区,水碾河还有水泥森林中少有的老院坝,比如开了20多年的全味面馆就是在院坝头树荫下吃,老板没变,下面的师傅没变,院坝也没变!老苍蝇馆子孺子牛,也是院坝头摆两三周桌子,端上大盆的菜开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