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也不是没出过博士,比如……

2019-02-11 21:20:18

娱乐圈也不是没出过博士,比如梅博士。

梅博士成为博士时,比作为“拥有博士头衔最多的中国人”的胡适还早了5年,梅博士就是梅兰芳。

1.

1930年上半年,梅兰芳亲赴美国巡演,从西雅图、纽约、华盛顿起,就开始在美国引起轰动。

当时纽约有位极负盛名的剧评家斯塔克·杨(Stark.Yang),这位大师性格古怪, 他给报刊撰文从不收稿酬,也绝不写敷衍吹捧的文章。但看了梅兰芳的表演之后, 他一连作了几篇评论, 盛赞不已:

“我这次看了梅君的戏,对于戏剧的原理明白了许多,对于世界艺术的原理也明白了许多,真是异常的愉快……在美国,每几年里必有一个夺锦标的人,意思是全国——无论政界、学界、商界、工界都在内——最注目的一个人。这次夺锦标的人,一定是梅君无疑。”

梅兰芳在美国巡演时与卓别林合影

5月下旬,梅兰芳一行在洛杉矶的巡演接近尾声时,波莫纳学院(PomonaCollege)校长查尔斯·K·埃德蒙(Dr.CharlesK.Edmunds)和肯尼斯·邓肯博士(Dr.kennethDuncan)来访,两人表示曾在报纸读到过对梅先生的艺术评论,加上亲眼看过好几场演出,深感名不虚传,希望以本校名义赠与其文学博士荣衔。

对于这份突如其来的殊遇,梅兰芳首先的反应是谢绝,他很谦虚,理由是怕自己水平不够。同行之人中,有两位曾留学美国数年都尚未获得博士学位,何况他还是一个戏曲演员。

2.

彼时的梅兰芳36岁,尽管是国内最知名的戏剧泰斗之一,但30年代初的国内,戏曲演员的社会地位还是相当低的。当时的人们交游,往来有送书画的习惯,文人雅士们通常要落款提名,但遇到戏曲演员时,他们更多称其为“小友”,本来这也不是什么贬义的称呼,但当它专用于戏曲演员时,意思就完全变了,因此这个称呼受到了戏曲演员的强烈抵制。偏偏文人士大夫们又喜欢与戏曲演员交往,比如梅兰芳的终生挚友齐如山,他是第一个肯称梅兰芳为“先生”的文化人。“梅郎”这个称呼也是当时的著名诗人樊增祥为梅兰芳发明的,后来成为文人雅士称呼梅兰芳的普遍叫法。

也正是在同赴美国的齐如山的坚持下,梅兰芳最终接受了波莫纳学院的好意。齐如山告诉他这是该校的一番诚意,如果谢绝,甚为失礼。况且如果接受了这个名誉文学博士学位,以后大家就可以大大方方地称呼他为梅博士了。

齐如山与梅兰芳

1930年5月28日,波莫纳学院举行全校特别大会,正式授予梅兰芳博士学位。

关于授予仪式的时间,也有一个小插曲,本来是将其定于6月16日波莫纳学院的毕业典礼上,但梅兰芳已经订好6月6日去檀香山,巡演行程不能改变。而学院的规定是,如果本人不出席,就不能授予学位。最终在埃德蒙校长的主持下,波莫纳学院专门为此召开校董教授全体大会,结果获得全体通过,所以梅兰芳的学位授予仪式被提前到5月28日,由此可见梅兰芳在美国的影响力。

波莫纳学院之后,南加利福尼亚大学也决定授予梅兰芳名誉文学博士学位,这一次梅兰芳没有推辞,于是商定授予时间定为南加大建校50周年纪念日,两所大学的颁授仪式都极为盛大,齐如山后来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梅兰芳接受博士学位记详》。

1930年8月,梅兰芳访美归来回到上海,胡适曾在日记中写道:“见着吴经熊,他新从哈佛回来,说美国只知道中国有三个人,蒋介石、宋子文、胡适之是也。我笑道,还有一个,梅兰芳。”

3.

梅兰芳获得博士头衔的时代,正是“博士”一词的含义在中国发生转变的时代。

在中国古代,博士专指精通某一门学问或传授经学的官名,秦朝有诸子、诗赋等博士,汉朝有五经博士,唐朝有太学博士、太医博士、律学博士等。明清时,仍然设有此官职,只是稍有不同.明朝的宋濂 《送东阳马生序》中说: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发展到后来成为对博学多才,通晓古今的人的尊称。

西学进入中国的近代,开始有了学位学制的概念,随着近代留学热潮的兴起,“多克他尔”(Doctor)逐渐为国人熟知,而作为对博学多才者尊称的“博士”一词,也慢慢演变为代表西方最高等级学位“Doctor”的特指(当然现在又有了Ph. D、MD等的细分)。

中国最早的博士,据最普遍的一种说法认为是两位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清末女子,石美玉(Mary Stone)和康爱德(Ida Kahn)。(是的,作为中国第一位海归的容闳老师,也只是获得耶鲁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

九江教会女塾学员

石美玉8岁时被送到江西九江的一所教会女塾读书,在那里跟被教会收养的康爱德成了同班同学,从从小学到高中,一读就是10年。1982年,教会女塾的校长、美国卫理公会的宣教士吴格矩返美返美,两个女孩由她带往美国,随后双双考入密歇根大学医学院(University of Michigan)。4年后,石美玉和康爱德穿着中式旗袍在密西根大学毕业典礼上正式被授予医学博士(MD,Doctor of Medicine)学位,在当时引起不小轰动,梁启超还专门撰文盛赞。

康爱德回国后,由各界支持在南昌开办“康济医馆”,在1911年辛亥革命和1926年北伐战争期间,医院还收治了大量受伤难民。后又任天津水阁医院第二任院长,水阁医院的前身为创建于1902年的、当时隶属于北洋海军医学院的北洋女医院,这个医院的第一任院长也是一名女性,金韵梅(又名金雅梅),中国的第一位女性留学生,毕业于美国纽约医院附属女子医科大。

而石美玉,后来在九江创办了专诊妇幼疾病的但福德医院(又名九江妇幼医院),为了维持医院的长远发展,她两次远赴美国组织捐款,筹集资金。据说她还收养过100位孤儿,这些孤儿长大后,进入大学、甚至国外深造,其中不少人循着她的足迹,留学归来报效祖国。她后来创建的伯特利医院,成为现在的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

在那个时代,作为难能可贵的博士,且为女性,尽管康爱德和石美玉两人收获的MD学位也被认为和现代美国医学院的MD学位有所不同——美国医学院从1928年起要求报考医学院的学生是至少是本科毕业生——但她们足以配得上医学博士这一称号。

康爱德58岁过世,在她过世的前3年,始终坚守在治病救人岗位上。石美玉81岁逝世,终生从医,一生未婚。中国最早的两位博士,几乎把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了自己的医学专业上。

4.

博士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是最高学历,因此应有最高的学术标准,任何的捷径、金钱交易、为求镀金之名……的行为,都是对博士本身,对知识,以及对将研究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十年如一日严谨治学者的亵渎。

拥有三十多个博士头衔以前的胡适,哪怕已经在北大当了9年的教授,还引领一场被视为改变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但他究竟哪年在母校哥伦比亚大学得到的哲学博士学位至今还颇具争议。可以确定的胡适的第一顶正式的博士帽,则是1935年1月5日由香港大学颁授,学位是法学博士。

在梅兰芳1930年的学位授予仪式上,邓肯博士曾作推荐讲演,他在台上说“梅君于演剧之外,更竭力于戏剧之学问,研究剧学20余年,创作多,贡献社会者亦极多,家中藏书甚富,关于戏剧图书尤多,近在北平,首创戏曲学院,自任发起人。梅君不但有功于社会,更有功于世界。”

博士来之不易,知识的探索神圣而艰苦,但偏偏就有人“不专心治学却贪恋学者之名”。

很多年前,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塑造了两个著名的“博士”,一个是为哄骗父亲和周经理,花钱买假博士文凭的方鸿渐,另一个是不但买博士文凭,还假装在重要刊物上发表过文章的韩学愈。

对于他们,钱钟书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只是,对于那些“空疏、寡陋、愚笨”的灵魂,小小一方纸又能掩盖得了什么呢?

 

什么人配当博士?

讲啦
讲啦
表态
  • 个喜欢

  • 个香蕉皮

消息提示